簡 介 英文名Rape viral diseases異名油菜花葉病 油菜病毒病是油菜栽培中發生普遍且危害嚴重的一種病害,我國各油菜產區均有發生,一般華北、西南、華中冬油菜區,發病重。一般發病率10%~30%,嚴重者高達70%以上。油菜發病愈早,損失愈重,較晚較輕的能部分開花結莢。病株平均產量損失65.7%,種子含油量降低7%。此外,病株抗逆能力下降,易被菌核病、霜霉病、軟腐病等病害所侵染,冬春也易遭受凍害。 [為害癥狀]該病癥狀因油菜類型不同略有差異。(1)甘藍型油菜。葉片癥狀以枯斑型為主,也有黃斑型和花葉型,枯斑和黃斑多發生在老齡葉片上,逐漸向新葉擴展。前者為黑色透明小點,繼而擴展為1~3mm枯斑,中心有一黑色枯點;后者成2~5mm淡黃色或棕黃色,圓形或不規則形斑塊,與健全組織分界明顯。花葉型癥狀與白菜型相似,支脈表現明脈,葉片成為黃綠相間的花葉,有時出現皰斑,葉片皺縮。在莖稈上有明顯的黑褐色長條斑、輪紋斑和點狀斑,植株矮化,畸形,莖稈短縮,花果叢集,豆莢短小扭曲有時似雞爪狀。豆莢上有細小的黑褐色斑點,重者整株枯死。(2)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多發生在嫩葉上,首先心葉葉脈呈半透明狀,由葉片基部向尖端發展,支脈和細脈明顯,繼而從明脈附近逐漸褪綠,使葉色深淺不一,形成花葉癥狀,以后生出的新葉,花葉現象更為明顯,且葉片皺縮不平,致使心葉卷縮、發育受阻、抗寒減弱,嚴重者往往在越冬期間死亡。病輕者可越冬,但植株矮化,莖稈短縮、彎曲、不能開花,或雖能開花結果,但豆莢密集,畸形,籽粒小且不充實,含油量降低,在正常成熟前枯死。 [病原]病原菌主要有蕪菁花葉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簡稱TuMV)、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簡稱CMV)、煙草花葉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簡稱TMV)、油菜花葉病毒Youcai mosaicvirus(簡稱YMV)等。病原以芫菁花葉病毒為主,在長江流域發病植株中占80%左右,常使油菜減產52%~63%。其次為黃瓜花葉病毒CMV)和煙草花葉病毒。油菜花葉病毒很少。(1)形態。①芫菁花葉病毒:病毒粒體線狀,大小為(12~18)nm×(700~800)nm。②黃瓜花葉病毒。病毒粒體為球形,直徑30nm。③煙草花葉病毒。病毒粒體桿狀,大小為(15~16)nm×300nm。④油菜花葉病毒:病毒粒體球形,直徑38nm。(2)特性。①芫菁花葉病毒:失毒溫度55~65℃,稀釋終點1:7 000。體外保毒期3~6天。傳毒方式為汁液和蚜蟲非持久性傳毒。②黃瓜花葉病毒。失毒溫度55~60℃,稀釋終點1:3 000。體外保毒期2天。可通過汁液接種和16種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毒。③煙草花葉病毒。失毒溫度98℃以上,稀釋終點1:1 500 000。體外保毒期29天以上。可經汁液、土壤和大型針線蟲傳毒。 [侵染]在我國冬油菜病毒在寄主體內越冬,第二年春天,由桃蚜、菜縊管蚜、棉蚜、甘藍蚜等蚜蟲傳毒,其中桃蚜和菜縊管蚜在油菜田十分普遍。蚜蟲獲毒、持毒和傳毒時間都很短,在病株上吸汁約5分鐘即可獲毒,在健株上吸汁不足1分鐘即可完成傳毒,但吸毒后經20~30分鐘后,傳毒力即可消失。春油菜區病毒還可在溫室、塑料棚、陽畦栽培的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留種株上越冬。有翅蚜在越夏寄主上吸毒后遷往油菜田傳毒,引起初侵染。油菜田發病后再由蚜蟲遷飛擴傳,造成該病再侵染。 [發生規律]油菜成株期病害流行主要決定于苗期感病程度。(1)品種因素。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較甘藍型油菜,發病重。(2)氣候因素。油菜栽培區秋季和春季干燥少雨、氣溫高,利于蚜蟲大發生和有翅蚜遷飛,該病易發生和流行。(3)栽培因素。秋季早播或移栽的油菜、春季遲播的油菜,易發病。(4)感病期。油菜子葉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子葉期至五葉期為易感期,一般在終花期前后達到發病高峰。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采用農業防治措施與治蚜防病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策略。抓住防治適期,在有翅蚜形成之前,及時施藥,能有效控制病害流行。(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與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輪作,最好與水稻進行水旱輪作。適時播種,避開蚜蟲發生盛期。移栽前拔除病苗。及時清除老、病葉,鏟除雜草。重病株立即拔除銷毀。積極防治蚜蟲等媒介昆蟲。(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藥劑減緩或抑制病情發展。藥劑可選用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0.5%抗毒劑1號水劑300倍液,或0.5%抗毒豐水劑3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