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Diamondback moth異名菜蛾、方塊蛾、小青蟲、兩頭尖 小菜蛾,學名: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又稱為Plutella maculipennisCurtis,屬鱗翅目菜蛾科。為害油菜、甘藍、白菜、蘿卜等十字花科作物,偶爾也可為害馬鈴薯、蔥、姜、番茄等。世界性蔬菜重要害蟲,也是油菜的主要害蟲。一般年份小菜蛾發生為害較輕,個別年份也可暴發成災,其為害嚴重時可達到絕產的程度。國內各地廣泛分布。 [為害癥狀]初齡幼蟲僅取食葉肉,留下表皮,在植物葉上形成一個個透明的斑即“開天窗”;3~4齡幼蟲可將葉食成孔洞和缺刻,嚴重時全葉被吃成網狀。嚴重為害時,受害幼苗死亡,成株成片枯死。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內蒙古及華北年發生4~6代,南京10~11代,杭州11~13代,廣東20代,臺灣22代。(2)越冬及蟲源:長江及其以南地區無越冬、越夏現象。長江以北地區,成蟲在十字花科蔬菜、留種蔬菜及田邊雜草中越冬,幼蟲多數在菜心里越冬,蛹多數在菜株中部或葉片背面越冬。(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高溫干燥的條件有利于小菜蛾發生。②栽培因素。十字花科蔬菜種植面積大、復種指數高的地區小菜蛾發生嚴重。③天敵。菜蛾絨繭蜂,姬蜂。 [形態](1)成蟲:體長約6mm,翅展12~16mm。雄蟲體色較深;前翅灰黑色或赭褐色,翅后緣從翅基到外緣有呈三度曲波狀的黃褐色帶;腹部末端圓鉗狀,抱握器微張開。雌蛾色淡,灰褐色;前翅前緣淡黃或灰白色,后緣波紋色淺,呈灰黃色;腹部末端圓筒形。雌雄前翅緣毛均長,特別是靠近外緣處更長。后翅均為銀灰色。停息時兩翅覆蓋于體背成屋脊狀,前翅緣毛翹起,兩翅結合處由三度去波縱帶組成的3個連串的斜方塊。(2)卵:橢圓形,稍扁平,一端稍傾斜。大小為0.5mm×0.3mm,初產時乳白色,后變為黃綠色,具光澤。(3)幼蟲:共4齡,初為深褐色,后變為黃綠色至綠色。末齡幼蟲體長約10mm,紡錘形。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由淡褐色無毛的小點組成的2個“U”形紋,體上著生有稀疏的長而黑的剛毛。臀足向后超過腹部末端。(4)蛹:長5~8mm,顏色多變,有綠、灰黑、粉紅、黃白等色。肛門周緣有鉤刺3對,腹未有小鉤4對。近羽化時,復眼變黑,翅芽上有三度曲波狀紋明顯可見。蛹外被薄繭。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白天隱藏于葉背面,只在受驚時作短距離飛行。成蟲有趨光性,夜出活動,活動高峰為19~23時,在植株間短距離飛翔產卵。產卵期可達10天,平均每雌產卵100~200粒,卵散產或數粒在一起,多產于葉背脈間凹陷處。(2)幼蟲:幼蟲活潑、動作敏捷,受驚時向后劇烈扭動、倒退或吐絲下落。1齡幼蟲潛葉鉆食葉肉,2齡幼蟲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成為透明的斑塊。在留種田除取食嫩葉外還啃食嫩莖、鉆食幼莢、食空種莢。進入4齡期為老熟幼蟲,老熟幼蟲在葉脈附近結薄繭化蛹,蛹期為9天。 [防治](1)農業防治:合理布局,盡量避免小范圍內十字花科蔬菜周年連作。對苗田加強管理,及時防治,避免將蟲源帶入本田。收獲后,及時清除枯枝落葉,立即翻耕,可消滅大量蟲源。集中防治留種株及保護地栽培的葉菜,減少越冬蟲量。(2)物理防治:成蟲發生期,設置黑光燈或佳頻振式殺蟲燈,2盞/hm2,可誘殺大量小菜蛾,減少蟲源。(3)生物防治:用誘芯105個/hm2,誘芯用鐵絲固定在水盆上,距水面1~2cm,誘芯每30天換1次,可誘殺大量小菜蛾。釋放菜蛾絨繭蜂,姬蜂。(4)藥劑防治:小菜蛾抗藥性強,又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因此藥劑防治有一定的難度,較好的方法為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結合。切忌單一種類的農藥常年連續地使用,要做到交替使用或混用,以減緩抗藥性產生。由于小菜蛾發生代數多,又世代重疊嚴重,所以在發生期應根據情況噴3~4次才能有效地控制為害,一般3~5天施藥1次。最佳噴藥時期為卵孵化盛期至2齡前。藥劑選用Bt菌劑(每克含活孢子100億)5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 0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JG 2 000~3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 000倍液,或35%克蛾寶乳油2 000倍液,或2.5%菜喜懸浮劑1 000倍液,或5%高效順式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5%辛?氰乳油1 000倍液,或25%輝豐快克乳油1 500倍液,或10%除盡懸浮劑1 000倍液,或44%速凱乳油1 000倍液,或50%寶路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聯苯菊酯乳油800倍液,或80%易福乳油2 000~3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