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Threespotted plusia,Mentha semilooper異名黑點銀紋夜蛾、豆銀紋夜蛾、豌豆造橋蟲、豌豆黏蟲 銀紋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 (Staudinger)屬鱗翅目,夜蛾科。國內遍布于所有省、區,其中以黃淮長江流域受害較重。為害大豆、豌豆、油菜、甘藍、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泡桐、油桐等。 [為害癥狀]幼蟲食葉,將菜葉吃成孔洞或缺刻,并排泄糞便污染菜株。1~2齡幼蟲有群集性,常數十頭隱居于葉背啃食葉肉,3齡后分散,為害加劇,常爬到植株上部,將葉片、嫩尖、花蕾、嫩莢全部吃光,有時鉆蛀到莢里為害籽粒,有假死性。 [發生規律](1)世代。在湖北年生5代,在華南地區年生6~7代。(2)越冬。各地均以蛹在枯葉上、土表等處越冬。(3)時期。在湖北省,第1代幼蟲發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主要為害春季十字花科蔬菜。第2代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主要為害春大豆。第3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4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均為害夏大豆和澤瀉,尤以第3代為害重。第5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為害澤瀉和秋季十字花科蔬菜,并以此代幼蟲化蛹越冬。 [形態](1)成蟲。成蟲體長12~16mm,翅展32~35mm,體黃褐色。前翅深褐色,有藍紫色閃光。前翅具2條銀色橫紋,翅中有一顯著的“U”形銀紋和1個近三角形銀斑,兩者相距很近。后翅暗褐色,有金屬光澤。(2)卵。半球形,直徑0.4~0.5mm,初產時白色,后變淺黃至紫黑色,表面具網紋。(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25~32mm,淡綠色。蟲體前端較細,后端較粗。頭部綠色,兩側有黑斑;背中線兩側有6條縱行的白色細線,體側具白色縱紋。胸足及腹足綠色,第1、2對腹足退化,行走時體背拱曲如尺蠖。(4)蛹。長約18~20mm,紡錘形。初期背面褐色,腹面淡綠色。近羽化時整體均為黑褐色。末端有6根尾刺。蛹外被薄繭。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趨光性強。夜間交尾產卵,卵單產,喜在生長茂密的豆田內產卵,多散產在植株上部葉的背面。(2)幼蟲。初齡幼蟲隱避于葉背剝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受驚易落地。3齡后食害上部嫩葉成孔洞,多在夜間為害。末齡幼蟲在葉背、土表結白色薄繭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合理進行種植布局,避免銀紋夜蛾寄主作物連作、間作,減少其轉移為害。收獲后清除田間落葉,消滅蟲蛹。利用幼蟲的假死性,可搖動植物,使蟲掉在地下集中消滅。(2)物理防治。成蟲發生盛期,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3)藥劑防治。在幼蟲3齡前噴灑青蟲菌粉劑(100億孢子/克)1 500倍液,或Bt乳劑(100億孢子/克)800~1 2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1 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0%殺滅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10%聯苯菊酯乳油6 000~8 000倍液,或10%氰戊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2.5%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0%吡蟲啉乳油2 0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