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esame soreshin 芝麻立枯病分布廣泛,各芝麻產區均有發生,以南方產區發生較重。 [為害癥狀]芝麻立枯病是苗期常見重要病害。初發病時,芝麻莖基部或地下部一側呈黃色至黃褐色條斑,逐漸凹陷腐爛,后繞莖部擴展,最后莖部縊縮成線狀,幼苗折倒。輕病苗有時能恢復生長。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見。(1)形態。菌絲幼嫩時無色,老熟時淺褐色,有分枝,分枝處縊縮,在距分枝不遠處有分隔。菌核由菌絲體交織糾結而成,初為白色,后變為暗褐色,扁球形、腎形或不規則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絲與寄主相連,靠病斑的一側稍凹陷。菌核大小不一,明顯分為外層和內層,外層由10~30層死細胞構成,約占菌核半徑的1/2左右。菌核具有萌發孔,菌核形成過程中通過萌發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發時菌絲也由此伸出。擔子和擔孢子擔子倒卵形或圓筒形,頂生2~4個小梗,其上各著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單胞,無色,卵圓形。(2)特性。菌絲生長溫度為10~38℃,最適溫度為26~32℃。菌絲只有在相對濕度85%以上時,才能侵染致病。菌核在12~15℃時開始形成,在30~32℃時形成最多,超過40℃很難形成。菌核在26~32℃,相對濕度達95%以上時,10~12小時就可萌發產生菌絲。日光明顯抑制菌絲生長,但刺激菌核的形成。 [侵染](1)越冬。病原菌以菌絲體和菌核在土壤和病殘體內越冬。(2)侵入。第二年地溫高于10℃開始萌發,進入腐生階段。遇適宜的環境條件,病菌從氣孔、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引起發病。后病部長出菌絲繼續向四周擴展。此外該病還可通過風雨、灌溉水、肥料或種子傳播蔓延。 [發生規律]苗期降雨多、土壤濕度大,發病嚴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苗床消毒。在苗床整畦時,每公頃用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5千克,對干細土450kg,拌勻成藥土,播種前撒施畦內。(2)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2%的40%福美雙、60%多福合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3)農業防治:選用耐漬性強的品種。與非寄主作物輪作,避免重作。精細整地,采用高畦栽培,適期播種。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及時間苗、中耕,提高土溫,增強植株抗病力。(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藥劑防治,每隔7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藥劑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