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unflower Sclertiniose異名向日葵白腐病 向日葵菌核病國內分布廣泛,以東北、華北地區發生嚴重,個別地塊造成絕產。向日葵感染菌核病后不僅產量降低,而且皮殼增加、籽仁減輕,同時籽仁的蛋白質減少,含油量降低,油質有苦味,對產量、質量影響很大。 [為害癥狀]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造成莖桿、莖基、花盤及種仁腐爛。常見的有根腐型、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4種類型。(1)根腐型。苗期染病時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狀褐色斑,擴展后腐爛,幼苗不能出土或雖能出土,但隨病斑擴展萎蔫而死。成株期染病,根或根莖部出現褐色病斑,逐漸蔓延到莖基部和莖上。病斑稍凹陷,有同心輪紋,長可達1米以上。濕度大時在病斑近邊緣部密生白色菌絲,后形成鼠糞狀黑色菌核。后期病斑中央呈黃白色,表皮破裂露出纖維。重病株萎蔫枯死,剖開莖在內腔有白色菌絲,并有黑色粒狀菌核。根莖部的菌核則呈細短條狀。(2)莖腐型。病斑在莖桿的各部位都可發生,一般以中上部居多。病斑橢圓形,褐色,逐漸擴大,略具同心輪紋。病部以上的葉片萎蔫。病斑繞莖一周后,植株萎蔫死亡。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3)葉腐型。發病葉片初生水漬狀病斑,后變為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有同心輪紋,濕度大時迅速蔓延至全葉,天氣干燥時病斑從中間裂開穿或脫落。(4)花腐型。開花后常在花托部位出現褐色水漬狀圓形斑,擴展后可達全花盤,組織變軟腐爛,濕度大時長出白色菌絲,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部可蔓延到花盤正面,菌絲密生于籽實間,形成“井”形黑色菌核網覆蓋花盤。籽粒癥狀一般不明顯,為害嚴重時果皮白色,易裂碎,籽仁褐色。有的在果皮內或外面有黑色菌核。 [病原]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①菌核。長圓形至不規則形,初為白色,后變黑色。菌核萌發后長出1至多個具長柄的肉質子囊盤。②子囊盤。褐色,初呈杯狀,展開后呈盤狀,直徑2~6mm。子囊無色,棍棒狀或圓柱形,大小為(91~162)μm×(6~11)μm,頂部鈍圓,無囊蓋,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為(10.2~15.3)μm×(4.6~7.0)μm。⑤菌絲。白色,絲狀,有分枝和隔膜。(2)特性。菌絲在5~30℃均可生長,適溫20~25℃。菌核產生菌核的溫度范圍是5~30℃,最適溫度15~24℃,可耐—4℃低溫,并能存活多年。菌核萌發溫度范圍5~25℃,適溫20℃。菌核萌發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盤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盤。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的溫度范圍是5~20℃,最適18~20℃。菌核在田間土壤深度3cm以內能正常萌發,深于3cm則不能萌發,在1~3cm深度范圍內,隨著深度的增加菌核萌發的數量遞減。菌核從萌發到彈射子囊孢子需要較高的土壤溫度和大氣相對濕度。要求適宜的土壤持水量為27%至飽和水,過飽和不利于菌核萌發,卻會加快菌核腐爛。③子囊盤。大氣相對濕度85%以上,子囊盤才能彈射子囊孢子,低于這個濕度子囊盤就會干萎。子囊孢子萌發溫度在0~35℃之間,適溫為5~10℃。 [侵染](1)越冬。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內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種子帶菌是向日葵菌核病遠距離傳播主要途徑。(2)侵入。越冬后的菌核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并散發子囊孢子, 隨氣流、雨水和昆蟲傳播,從表皮直接侵入,少數從氣孔侵入。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雨量多少對向日葵菌核病是否流行起關鍵作用。5~9月的降雨量多,容易引起病害流行。(2)栽培因素:連作地發病嚴重,重茬年限越長發病越重。播種早、地勢低洼、通風不良、種植密度大的地塊,發病嚴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前用10%鹽水進行選種,汰除種子中混雜的菌核。種子用58~60℃熱水浸種10~20分鐘,殺死混雜其中的菌核。也可在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0.3%的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或0.2%的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0.5的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0.8%的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拌種。(2)農業防治:種植耐病品種。與禾本科等非寄主植物輪作3~5年。從無病花盤收集種子,并適期晚播,避開發病高峰期。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及時中耕,清溝排漬,注意通風。將病株和落地的病花盤、籽粒等病殘體清除出田間深埋或燒掉,收獲后深翻士地。(3)藥劑防治:花期或發病初期及時噴灑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劑1 000倍液,或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隔7天噴灑1次,共噴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