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ugarcane yellow spot異名甘蔗黃點病、甘蔗赤斑病 甘蔗黃斑病在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福建、浙江、江西、臺灣等地均有發生。常見的病害。光合作用減弱,影響蔗糖積累,特別是早期收獲的甘蔗含糖率顯著減少,蔗糖損失率為25%~30%。寄主為甘蔗、野生甘蔗。 [為害癥狀]最初出現在比較幼嫩的蔗葉。發病初期,嫩葉產生黃色點狀病斑,不規則形,逐漸發展成2cm的黃斑。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小斑點連成不規則大病斑,黃色病斑形成后在病斑正反面出現赤紅色小點,逐漸擴大,使葉片大部分變為赤紅色。嚴重時,全葉變赤黃色。病葉先從葉緣開始干枯,最后整個葉片自上而下枯死。天氣潮濕時,病斑中紅色小點出現的同時,病斑背面長灰白色霉狀物。 [病原]病原為散梗菌絨孢Mycovellosiella koepkei (Krüger)Deighton,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①菌絲無色或淺棕色,有隔膜,分枝少。②分生孢子梗從氣孔伸出,褐色,單生或叢生,有隔膜1~12個。③分生孢子著生在分生孢子梗頂端,無色,梭形,單生,大小(20~75)μm×(3.5~5)μm。(2)特性。生長溫限13~34℃,28℃最適。 [侵染]病原以菌絲體在病葉組織里越冬,埋在土壤里的病葉上的分生孢子能存活3周以上。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風雨傳播,在葉面有的水條件下,孢子萌發,從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病部可以產生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不斷進行再侵染。 [發生規律](1)寄主抗性。品種間差異明顯。(2)環境因素。暴風雨頻繁,發病重。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流行。(3)栽培因素。重施偏施氮肥,生長茂密,通風透光不良,地下水位高,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栽培的品種要避免單一化,合理搭配不同成熟期的品種外,還要選用免疫、抗病的品種;在7、8、9月間要經常檢查發病情況,及時剝除病葉、枯葉,以改善蔗田小氣候,通風透光,降低蔗田濕度;病葉、枯葉要及時收集處理,以免病菌孢子飛揚傳播。此外,蔗田要開通排水溝,及時排除漬水。臺風過后要及時扶蔗,補施氮肥,促其恢復生長。(2)化學防治:田間發病后,及時對發病中心噴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1∶2∶100倍式波爾多液。隔10天噴1次,連續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