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Millet borer異名粟灰螟、二點螟、谷子鉆心蟲 甘蔗二點螟學名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又稱為粟灰螟、二點螟、谷子鉆心蟲。,屬鱗翅目,螟蛾科。為害糜、黍、玉米、高粱。野生寄主有稗、狗尾草等。谷子的一大害蟲,春谷受第1代為害,造成枯心苗,大發生年可造成嚴重缺苗斷壟,甚至毀種。被害谷子形成白穗,莠而不實,遇風雨而倒折。未倒折的,也因水分養分失調,穗小粒秕,影響產量和品質。國內除新疆、青海、西藏未見外,其余各省、區均有。南北發生密度均常較高。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克什米爾。 [為害癥狀]苗期幼蟲為害甘蔗生長點,致心葉枯死形成枯心苗;萌發期、分蘗初期造成缺株,有效莖數減少;生長中后期幼蟲蛀害蔗莖,破壞莖內組織,影響生長且含糖量下降,遇大風蔗株易倒。此外,傷口處還易誘發甘蔗赤腐病。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長城以北每年發生1~2代,黃淮地區3代,珠江流域4~5代,臺灣5~6代,海南省6代。(2)越冬及蟲源。幼蟲或蛹在蔗莖地上部或地下部越冬,以地上部和地下部10cm以內為主。(3)發生因素。干旱環境是二點螟發生為害的顯著特征之一。卵盛孵期遇高溫干旱,蟻螟侵入率高,為害重;連續陰雨,蟻螟死亡率高,侵入率低,為害輕。甘蔗產區,均以第1~2代幼蟲為害為主。宿根蔗發株初期,以第1代幼蟲為害最為嚴重,新植蔗以春植蔗苗期受第2代幼蟲為害較重,秋植蔗苗期受第4、5代幼蟲為害。但因高溫季節甘蔗生長迅速而受害輕。冬植蔗苗期則因二點螟處于越冬期,避過螟害。甘蔗葉幅寬而葉下垂的品種,適宜成蟲潛伏及產卵,著卵較多,受害重。(4)天敵。甲腹繭蜂、螟黑紋繭蜂、螟黃足絨繭蜂、寡節小蜂、赤眼蜂、紅螞蟻及寄生蠅等。其中螟甲腹繭蜂為卵至幼蟲跨期寄生蜂,在山西北部寄生率頗高。 [形態](1)成蟲。雄成蟲體長8.5mm,雌蛾體長10mm。頭部及胸部淡黃褐色或灰黃色,觸角絲狀。前翅近長方形,外緣略成弧度,淡黃而近魚白色,雜有黑褐色細鱗片,中室頂端及中脈下方各有1小暗灰色斑點,沿翅外緣有成列的小黑點7個(偶有6個),緣毛色較淡,翅脈間凹陷深。后翅灰白色,外緣略淡黃色。足淡褐色,中足脛節上有距1對,后足脛節上有距2對。(2)卵。扁平橢圓形,殼面有網紋。長0.8~1.5mm,寬0.6~0.8mm。初產時乳白色,臨孵化時灰黑色。(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5~25mm。頭部赤褐或黑褐色,前胸盾板近三角形,淡黃或黃褐色。體背部有茶褐色縱線5條,其中背線暗灰色,亞背線及氣門上線淡紫色,最下一條在氣門上面,不通過氣門。腹部1~8節背面氣門之間中央有一細皺紋,其前方毛片各4個,排列成一梯形橫列,后方有毛片2個,較小,各在前方1對毛片之間,毛片上均生1根毛。(4)蛹。長12~20mm,略帶紡錘形,初為淡黃色,后變黃褐色。 [習性](1)成蟲。成蟲羽化后,當日即交尾產卵,產卵前期1~2天,卵多產于蔗苗下部1~4葉片背面距葉鞘不遠處,葉面及葉鞘也有。每雌可產卵20~30塊,每塊卵有3~5粒至20~30粒,共計200粒左右,最高可達300~400粒。成蟲晝伏夜出。(2)幼蟲。初孵幼蟲分散爬行或或吐絲下垂,爬行爬至近地面的葉鞘內聚集,2齡后蛀入莖內,為害生長點,造成枯心。幼蟲對于成長蔗株,多由節間蛀入,鉆成長條狀隧道,造成螟害節,常導致紅腐病原的侵入,隧道周圍多成紅色。縱剖可見莖內蛀道較直,常直通數節,橫道少,別于黃螟為害造成的彎曲蛀道。幼蟲老熟后在枯心苗或莖部蛀道內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力較強的高產品種。輪作換茬,尤其是稻蔗水旱輪作,防治效果好。冬、春植甘蔗不要安排在秋植蔗田附近,減少該蟲傳播蔓延。砍除枯心苗或幼蟲分蘗。留宿根蔗田,低斬蔗莖,及時處理蔗頭及枯枝殘莖,消滅地下部越冬幼蟲。(2)生物防治。 ①在1、2代產卵期釋放赤眼蜂各2次,甘蔗伸長期一次或2次,每畝放蜂量1萬頭,安排5~6個放蜂點。也可釋放紅螞蟻防治。②每畝蔗田設置粟灰螟性外激素誘捕盆1個,放入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誘殺大量雄蛾,減少雌蛾產卵量。(3)藥劑防治 。在下種且施足基肥后,撒施5%殺蟲雙顆粒劑5千克。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往甘蔗莖節處噴灑90%晶體敵百蟲500~8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2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