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tton red (yellow) leaf wilt異名棉花黃葉枯病、棉花紅葉莖枯病 棉花紅(黃)葉枯病是棉花生產上一種重要的生理性病害,病情越來越重,年份發病率為10%,嚴重年份有的田塊可達90%以上,甚至絕產,嚴重地影響了棉花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發生面積不斷擴大。 [為害癥狀]多在初花期開始發病,盛花期至結鈴期發生普遍而嚴重,吐絮期甚至一片片死亡。病葉自上而下,從里向外擴展。發病初期葉緣褪綠變黃,逐漸向內發展,使葉脈間產生黃色斑塊,葉脈仍保持綠色,葉質增厚變脆,葉緣下垂,葉片上凸。有的全葉變為黃褐色很象黃萎病,但紅(黃)葉枯病維管束不變色。結鈴期,病葉先為黃色,然后產生紅色斑點,最后全葉變紅,嚴重的葉柄基部變軟或失水干縮,形成莖枯,引起大量落葉,引起全株枯死。病葉脫落時,葉柄與莖桿連接處形成干縮的褐斑。自然條件下,不同田塊表現不同癥狀類型,有黃葉型和紅葉型,但多數情況下兩種兼有,同一棉株的葉片也會表現出不同顏色。病株根部發育不良,側根少,發病早的棉株矮小。 [發生規律]棉紅葉枯病是一種生理病害,其發生與水肥、土壤、氣候和栽培管理密切相關,直接原因是氮、磷、鉀元素含量不平衡,特別是缺少鉀肥。(1)施肥。過多的依賴化肥,尤其是氮肥,而很少或不施用農家肥,多年連作,引起土壤質地下降,有機質含量少,營養結構不合理,引起鉀元素的嚴重缺乏,從而影響棉花的正常生長。地膜棉田若底肥不足,前期旺長,后期脫肥,發病重。(2)環境因素。如遇高溫干旱,水分和養分不能滿足棉花的生長,同時也造成土壤中鉀元素的固定而難以吸收,干旱愈久,發病愈重;棉花生長前期雨水多,地上部生長快,但根系淺,吸收養分能力差,也有利于發病。久旱后如遇暴雨或連陰雨也可引起該病的暴發。(3)土壤。砂性土壤、粘性土壤,以及高崗地、坑頭地等耕作層淺的土壤發病重。(4)栽培因素。棉田長期連作、管理粗放,營養結構不合理,引起水肥供應失調,發病重;干旱季節棉田不能及時灌溉,前期施肥后棉株水肥供應不上,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精耕細作,干旱時及時澆水,中耕松土,增強土壤保墑能力,嚴禁大水漫灌。多雨季節及時開溝排水,保持土壤中適宜的含水量,促進根系發育。增施有機肥,輕施苗期肥,增施蕾肥,重施花鈴肥,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采用與禾本科作物、苜蓿輪作,深耕、中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狀況,減輕病害的發生。(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92%的磷酸二氫鉀600倍液,可緩解病害,減輕為害程度。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