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amie phytophthora blight 苧麻疫病造成葉片腐爛早落,對產量和纖維支數影響較大,各苧麻產區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從幼苗到成熟期均可發病,以苗期受害較重。發病初期在葉尖或葉緣上出現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灰白色大斑,邊緣黑褐色。陰雨高溫時,病斑擴展很快,呈深褐色。病部背面灰紫色,葉脈呈褐色。后期病斑有時出現不明顯輪暈,易破碎枯卷,引起腐爛。 [病原]病原為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Sawada,屬鞭毛菌亞門。(1)形態。①菌絲。初無色,不分隔,老熟后具分隔,有時彎扭成節狀,直徑3.05~4.75μm。②孢子囊。初無色,后變黃至褐色,卵圓形或檸檬形,頂端具1個乳突,極少數有2個或3個突起,遇水可釋放出幾十個到百余個游動孢子。③游動孢子。球形,直徑約9.3μm。④藏卵器。球形,幼時淡黃色,成熟后為黃褐色。⑤雄器。基生,附于藏卵器底部。⑥卵孢子。球形,滿器或偏于一側。⑦厚垣孢子。球形,薄壁,淡黃至黃褐色。(2)特性。病菌發育溫度為15~35℃,最適溫度為20~25℃。酸堿度為pH5.0~7.5,以pH6為最適。(3)寄主。苧麻、棉花、苧麻、構樹、柑桔、楓楊、松樹和桉樹。 侵染循環 [侵染](1)菌源。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田間病組織內越冬。菌絲體不能在土壤或3cm土層以下的病殘體內越冬。(2)傳播。發病后,病部的產生孢子囊隨氣流或風雨傳播到頭麻的幼葉上,萌發后產生許多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形成休止孢子后產生芽管,從葉片自然孔口、傷口或從表皮直接侵入。孢子囊也可直接產生芽管侵入寄主。侵入后經2~6天,病葉上產生的孢子囊又可傳播為害,不斷進行再次侵染。 [發生規律](1)寄主抗性。品種品種間的抗病性差異比較明顯。(2)環境因素。在20~24℃時,病害發展較快,28℃以上受到抑制。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多雨高濕可加重病害流行。(3)栽培因素。偏施氮肥,冬季不培土等均有利于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高產品種,如蘆竹青、桐樹白、圓葉青及黑皮蔸等。冬季培土冬培可將大部分病殘深埋入土,減少第2年初侵染菌源。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可減輕發病。(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400~5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 可濕性粉250~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