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downy mildew 大豆霜霉病我國各大豆產區均有發生,東北、華北及大豆生育期氣候冷涼地區發生較多,尤以黑龍江、吉林最為嚴重。常引起種子霉爛、葉片早落或凋萎,導致大豆產量和品質下降,可減產8%~15.2%。 [為害癥狀]為害大豆幼苗、葉片、莢和籽粒。最明顯的癥狀是葉背產生霜霉狀物。(1)幼苗。幼苗發病,從第一對真葉基部現褪綠斑塊,沿主脈、側脈擴展,呈現淡黃色的大斑塊。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狀物。病葉轉黃變褐而干枯,造成植株萎縮矮化,葉片凋萎早落,重者早期死亡。(2)葉片。成株期葉片發病,密生圓形或不正規形的黃綠色小斑點,后漸變成褐色,周圍呈深褐色,大小為2~3mm,因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病健交界明顯。葉背的病斑上,產生灰白色霉狀物,后變為灰色或淡紫色。病斑可愈合成較大的斑點,引起葉片早期大量脫落。(3)豆莢。外部癥狀不明顯,但剝開豆莢,病粒表面粘附有大量灰白色的菌絲層。 [病原]病原為東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m.) Syd.,屬鞭毛菌亞門真菌。(1)形態。孢囊梗無色、灰色至淡紫色,大小(240~424)μm×(6~10)μm。孢囊梗頂端有3~4次二叉分枝,呈對稱狀,彎或微彎,無隔膜,小枝成直角或銳角,最末的小枝頂端較尖,每個小枝上著生一個孢子囊。孢子囊無色透明或淡灰紫色,單胞,橢圓形,大小(14~26)μm×(14~20)μm。卵孢子黃褐色,近球形,內含一個卵球,直徑29~50μm。④藏卵器。藏卵器不正形,淡黃色。(2)特性。我國鑒定出3個生理小種。高于30℃或低于10℃不發病,不能形成孢子。卵孢子形成適溫15~20℃。孢子囊形成的適溫是10~25℃。遇不良外界條件時產生有性的卵孢子。光照的持續時間越長,病斑表面產生的分生孢子越少,而且孢子形成期也越長。卵孢子著生于種皮上或種皮內。卵孢子形成的先決條件是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侵染](1)越冬。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種子上或病葉殘體中越冬。(2)侵入。卵孢子隨種子發芽而萌發,產生游動孢子,從寄主胚軸侵入,進入生長點,向全株蔓延成為系統侵染病害。隨后病組織上產生大量孢子囊,由風雨、氣流傳播。孢子囊萌發產生芽管后從氣孔侵入寄主,在細胞間隙蔓延,再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如此進行多次再侵染。結莢后,病株內的菌絲通過莖和果柄的髓部侵入莢內,引起豆粒發病,并在豆粒上形成菌絲和卵孢子。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溫度20~22℃和高濕最利病害發展。低溫、多雨或陰天、露大發病多且重。(2)農業防治:種子帶菌率高不僅苗期病重,也為成株期發病提供大量菌源,引起嚴重發病。大豆田連作,土溫低、土壤濕度大,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實行2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科學管理水肥。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減少再侵染菌源。(2)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5%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還可用種子重量0.3%的70%敵克松、0.3%的80%乙膦鋁或0.3%的35%瑞毒霉拌種。(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75%瑞毒霉1 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7%可殺得1 000倍液,或65%代森鋅1 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8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1 000倍液。每隔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