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 苧麻夜蛾學名Cocytodes caeruleaGuenee。屬鱗翅目,夜蛾科。為害 苧麻、黃麻、蕁麻、亞麻、蓖麻、芝麻、大豆等,是苧麻產區的重要害蟲。分布于國內發生區北起黑龍江(帽兒山),南達國境南緣,東面濱海,西向沿吉林、遼寧、河北、山西西斜,至陜西、甘肅(隴南地區)后折入四川、云南,并再西延,采于西藏的墨脫、亞東、樟木,是臺灣及長江以南。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北海道一九州)、前蘇聯(遠東沿海地區)、泰國、印度、錫金、緬甸、斯里蘭卡及南太平洋諸島。 [為害癥狀]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僅留葉脈。致受害株生長緩慢或停滯,植株矮小,麻皮薄,纖維質量低。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長江流域每年發生3代,以成蟲在麻田、草叢、土縫或灌木叢中越冬。(2)發生時期。湖南5月上中旬一代幼蟲盛發,二代7月上、中旬盛發,三代8月下旬盛發。(3)氣候因素。氣溫高、濕度大的年份或時晴時雨利其發生。 [形態](1)成蟲。成蟲體長20~30mm,翅展50~70mm,體、翅茶褐色。前翅頂角具近三角形褐色斑;基線、外橫線、內橫線波狀或鋸齒狀,黑色;環狀紋黑色,小點狀;腎狀紋棕褐色,外具斷續黑邊;外緣具8個黑點。后翅生青藍色略帶紫光的3條橫帶。(2)卵。卵長約1mm,扁圓形,米黃色,卵殼上有放射狀縱紋,縱紋間具橫紋。(3)幼蟲。幼蟲體長60~65mm。3齡前淺黃綠色,3齡后變為黃白或黑色兩型:黃白型,頭黃褐色,布有細小顆粒。體黃白色,前胸盾片、臀板橙黃色;氣門線、氣門上線黑色,腹氣門四周桃紅色,各體節背面具黑橫紋5~6條,胸足黃褐色,腹足外側黑色。黑色型,體黑色,頭部、前胸盾片、臀板黃褐色;氣門線、氣門上線黃色,各體節背面具黃色短橫紋5~6條。(4)蛹。長24~33mm,體棕色至黑褐色,蛹體粗壯,翅芽達第4腹節后緣,觸角長,腹端有粗狀的尾刺2根。 [習性](1)成蟲。成蟲白天多隱蔽在麻莢中或麻田附近灌木叢中,黃昏和黎明前活動旺盛,多把卵產在麻株葉片背面,有集中產卵習性和趨光性。(2)幼蟲。卵經6天左右孵化,幼蟲共6齡。初孵幼蟲群集頂部葉背為害,把葉肉食成篩狀小孔,幼蟲活躍,受驚后吐絲下垂或以腹足、尾足緊孢葉片左右擺頭,口吐黃綠色汁液。3齡后分散為害,5齡后食量劇增,每天食3~5片葉。幼蟲期16~26天,老熟后爬至附近枯枝、落葉或表土中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及時查田,注意摘除著卵葉片和幼蟲群聚的葉片,集中處理,深埋或燒毀。頭麻收獲后,第一代幼蟲入土化蛹時,及時中耕可消滅蟲蛹,也可在頭麻收割時,留下幾棵麻株,誘集幼蟲,集中殺滅。(2)藥劑防治。必要時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