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異名黑點銀紋夜蛾、豆銀紋夜蛾、豌豆造橋蟲、豌豆黏蟲 又稱為黑點銀紋夜蛾、豆銀紋夜蛾、豌豆造橋蟲、豌豆黏蟲。學(xué)名Argyrogramma agnata(Staudinger),屬鱗翅目,夜蛾科。為害大豆、豌豆、油菜、甘藍、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泡桐、油桐等。是大豆的重要害蟲。國內(nèi)遍布于所有省、區(qū),其中以黃淮長江流域受害較重。 [為害癥狀]幼蟲食葉,將菜葉吃成孔洞或缺刻,并排泄糞便污染菜株。1~2齡幼蟲有群集性,常數(shù)十頭隱居于葉背啃食葉肉,3齡后分散,為害加劇,常爬到植株上部,將葉片、嫩尖、花蕾、嫩莢全部吃光,有時鉆蛀到莢里為害籽粒,有假死性。 [發(fā)生規(guī)律](1)發(fā)生世代。東北、河北、山東每年發(fā)生2~5代,上海、杭州、合肥發(fā)生4代左右。閩北地區(qū)6~8代。(2)越冬。以老熟幼蟲或蛹越冬。(3)發(fā)生時期。4~5月間出現(xiàn)幼蟲。 [形態(tài)](1)成蟲。成蟲體長14~17mm,翅展32mm左右。體色灰褐色。前緣深褐色,其上有條銀色橫紋。翅中央有一“U”字形銀色紋和一近三角形銀色斑點。后翅暗褐色,有金屬光澤。(2)幼蟲。幼蟲頭胸小,尾節(jié)粗,體青綠色。老熟幼蟲體長30mm左右。第1、2對腹足退化消失,行走時體背拱曲。背面有白色細小的縱線6條。(3)卵。卵半球形,淡黃色。(4)蛹。長15~20mm,褐色,臀棘突出,端有分叉溝,其周圍有4個小溝。蛹外被薄繭。 [習(xí)性](1)成蟲。成蟲白天可以活動,尤以午后活動最盛,趨光性不強,卵產(chǎn)于菜葉背面,3~6粒1堆。(2)幼蟲。初孵化幼蟲群集葉背取食葉肉剩下表皮,能吐絲下垂,3齡后分散為害,食量漸大。幼蟲有假死性。抗藥力弱。老熟幼蟲在葉上作白色薄繭化蛹。 [防治](1)農(nóng)業(yè)防治。及時清除田間落葉,消滅蟲蛹。利用幼蟲的假死性,可搖動植物,使蟲掉在地下集中消滅。(2)生物防治。在幼蟲發(fā)育的1~2齡期,噴施蘇云金桿菌或Bt乳油,每克含活孢子量100億以上。加水800~1000倍液防治,在氣溫20℃以上時防治效果良好。(3)物理防治。用黑光燈可大量殺死銀紋夜蛾成蟲,使蟲害率由下降。(4)藥劑防治。幼蟲3齡期以前噴藥防治。首選無公害農(nóng)藥如25%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1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3000~4000倍液。也可選用10%吡蟲啉乳油1500倍液,或2.5%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或10%聯(lián)苯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或21%增效氰?馬乳油3000~4000倍液,或40%菊馬乳油2000~3000倍液。隔10~15天噴一次,連續(xù)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lián)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