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異名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極其嚴重,具毀滅性,可引起大豆絕產。 1948年首次在美國的印地安那州發現,而后相繼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日本、意大利、新加坡、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德國、英國、法國、瑞士、新西蘭、埃及、尼日利亞、印度、中國等都發現了該病。 從1986年開始一直被我國列為對外檢疫的重要植物病菌;自1992年起大豆疫霉根腐病被我國列于“進境植物為害性病蟲草名錄”中一類病害。 目前,有關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發生和為害的報道主要來自黑龍江三江平原,發病率在3%~5%左右。 [為害癥狀]大豆各生育期均可發病。(1)苗期:苗期發病,在種子萌發前可引起種子腐爛;在種子萌發后,大豆種子萌發生根時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軸呈棕褐色。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莖部出現水浸狀病斑,根或莖基部腐爛而萎蔫或死亡,根變褐,軟化,直達子葉節。(2)成株期:成株期癥狀表現為先下部葉片變黃,并向上擴展,隨后上部葉片逐漸變黃并很快萎蔫,莖基有黑褐色凹陷條狀病斑,并可向上擴展延至10~11節位。發病輕時,癥狀常僅限于側根腐爛,植株并不死亡,表現出矮化和輕度失綠,癥狀與缺氮相似,病株莢數明顯減少,空莢、癟莢較多,籽粒皺縮。發病重時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葉片不脫落。此時,剖開莖可見維管束變褐色。成株期發病植株的病莖節位也有病莢產生,其癥狀為綠色,豆莢基部初期出現水浸狀斑,病斑逐漸變褐并從莢柄向上蔓延至莢尖,最后整個豆莢變枯呈黃褐色,種子失水干癟。 [病原]病原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n & J. W. Gerdemann,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異名P.megasperma Drechs.f.sp. glycineaT. Kuan & D. C. Erwin。(1)形態:①菌絲。幼齡菌絲無隔多核,老齡菌絲有隔,菌絲分枝近直角,基部縮溢。②孢子囊。無色,呈倒梨形,大小(42~65)μm×(32~53)μm,孢子囊萌發形成泡囊。③泡囊。泡囊壁很薄,內含大量游動孢子,很快伸長開裂。孢子囊有時直接萌發產生芽管,其作用類似分生孢子或直接由頂端孔口釋放出游動孢子,在老的空孢子囊內形成新孢子囊,也可形成厚垣孢子。④游動孢子。多為腎形,一端或兩端鈍圓,側面平滑,前面一根鞭毛,后面一根比前者長4~5倍。有的游動孢子留在泡囊內,并在其內萌發,形成芽管穿過泡囊壁。(2)特性:該菌已劃分出24個生理小種。菌株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28℃,最高為32~35℃,最低為5℃。產生游動孢子的最適溫度為20℃,最低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35℃。孢子囊直接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5℃,間接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4℃。卵孢子形成和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4℃。游動孢子游動緩慢,從運動到形成休眠孢子需數天。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菌絲體均為同宗結合。 [侵染](1)侵染:此病菌為典型的土傳病菌,病原以抗逆性很強的卵孢子在土壤中的大豆殘體中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當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大量的游動孢子囊和游動孢子進行初侵染。(2)傳播:病菌在田間可以通過流水進行遠距離傳播,以侵染大豆根部為主,但帶菌土壤顆粒隨風雨飛濺可引起葉片發病。濕度大時,可蔓延至葉柄和基部。大豆生長季節,在病部不斷產生大量的孢子囊和游動孢子,可進行多次再侵染。另外,大豆疫霉病菌可通過病殘體、土壤及種子表面粘附的卵孢子,甚至種皮內的卵孢子作遠距離傳播。(3)生活史:菌絲體生長一定時期,在溫濕度條件適宜的時候,進行無性繁殖,產生孢子囊,在作物的生長季節可以反復多次地進行再侵染。當外界環境條件不適宜時便產生厚垣孢子,或由雌雄配子體配合形成卵孢子以休眠的狀態抵御不良環境。卵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當外界條件適宜時,卵孢子可直接萌發產生芽管,當接觸到固體表面時芽管膨大產生附著胞,然后馬上從附著胞上產生菌絲。休眠孢子也可產生孢子囊,當下大雨或灌溉土壤,水分飽和時,孢子囊釋放大量的游動孢子,游動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發侵入,產生菌絲在寄主細胞間蔓延,形成球狀或指狀吸器汲取營養,同時還可形成大量卵孢子。所以,水分飽和的土壤是侵染的必要條件。 [發生規律]此病的發生與流行主要決定于品種的抗病性、土壤濕度和栽培制度等。在土壤溫度為15~20℃時,遇大雨田間積水的病區,此病發生嚴重。土壤長時間積水是發病必要條件。地勢低洼、土壤為黏土且排排水不良,重茬地,發病重。土壤中病原線蟲多,加重病害的發生。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檢疫:加強普查及檢疫工作。 (2)種子處理:應用藥劑拌種防治該病害效果明顯,是一項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值得推廣應用。用種子重量0.3%的3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或0.3%的72%克露可濕性粉劑,或0.3%的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拌種。(3)農業防治:利用抗病品種。當前主栽大豆品種間對大豆疫霉菌抗病性有明顯差異,在調查清楚當地主要生理小種的前提下,利用相應的抗病品種可以控制病害發展和蔓延。如綏農10、綏農11、綏農4號、農林24、農林34、吉林1號、吉林3號、黑河3號、黑河七號、呼95-450、呼94-151、呼95-442等。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時排除積水防止濕氣滯留。一切降低土壤含水量的措施都可有效防止該病害的發生。用非寄主作物與大豆輪作也可以減少該病害的發生。 (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或澆灌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900倍液,于田間發病初期噴。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