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異名大豆褐斑病,大豆斑點病,大豆蛙眼病 大豆灰斑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以東北豆區發生最重。一般病粒率在10%~15%,嚴重地塊高達30%以上。受害豆株早期落葉,粒重下降,秕莢率與青豆率增加,降低蛋白質與油分含量,嚴重影響大豆質量。 [為害癥狀](1)幼苗。苗期發病,主要由帶菌種子引起。子葉上產生稍凹陷的圓形或半圓形病斑,深褐色。低溫多雨條件下,病斑發展很快,可蔓延至生長點,使頂芽變褐枯死。(2)葉片。成株期葉片染病,初生紅褐色小圓斑,后逐漸擴展成圓形成不規則形,大小2~5mm,中間灰色至灰褐色,邊緣紅褐色,病健交界明顯。這是區分灰斑病與其他葉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中間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互相連合,使病葉干枯早落。(3)莖桿。產生深紅色紡錘形病斑,中央部分淡灰色,邊緣深褐色或黑色,密布微細黑點。(4)豆莢。病斑圓形至橢圓形,中央灰褐色,邊緣紅褐色。(5)種子。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褐色,稍凸出,中央灰白,邊緣褐色,病斑上霉層不明顯。 [病原]病原為大豆短胖胞Cercosporidium sojinum (Hara) Liu & Guo,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梗褐色,有0~5個隔膜,不分枝。分生孢子無色透明,柱形至倒棒狀,具隔膜1~11個,大小(24~108)μm×(3~9)μm。(2)特性。該菌有明顯的小種分化。我國用6個鑒別寄主鑒定出生理小種11個。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1~25℃,黑暗條件下有利于生長。分生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范圍為12~28℃,最適溫度為24~26℃。只有在高濕條件下,分生孢子才能萌發侵染。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2)侵入。種子帶菌后長出幼苗的子葉即見病斑,溫濕度條件適宜時,病斑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通過氣孔侵入到葉片、莖部,結莢后病菌又侵染豆莢和籽粒。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一般早熟品種發病早而重。(2)氣候因素。高溫抑制病情發展,高濕則加速病情蔓延。氣溫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適于病菌侵入。氣溫25~28℃,持續有2小時結露,病害易流行。(3)栽培因素。重迎茬和不耕翻的地塊,發病重。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雜草多,植株郁蔽,通風透光差,或低洼易澇地塊,發病均較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的0.3%~0.4%的50%多福合劑拌種。(2)農業病害。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避免重茬。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肥,防除田間雜草。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提高地溫。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深翻土壤。(3)藥劑防治:盛花至結莢期初期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2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