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brown spot異名大豆褐紋病,大豆斑枯病 大豆褐斑病分布于東北及四川、河南、山東、江蘇等省。一般發病較輕,病葉率5%左右,個別年份病葉率可達90%以上,造成大豆嚴重減產。 [為害癥狀](1)葉片。子葉發病出現不規則褐色大斑,病斑上有黑色小顆粒產生,即分生孢子器。真葉染病,病斑棕褐色,病健交界明顯。葉正反兩面均具輪紋,且散生小黑點,病斑因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5mm。嚴重時病斑愈合成大斑塊,病斑干枯,可致葉片變黃脫落。(2)莖、葉柄。莖和葉柄染病,病斑暗褐色,短條狀,邊緣不清晰。(3)豆莢。豆莢染病,上生不規則棕褐色斑點,斑點上有不明顯小黑點。 [病原]病原為大豆殼針孢Septoria glycines Hemmi,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器球形,褐色,膜質,直徑64~112μm,具孔口。分生孢子無色,針形,直或彎曲,大小(26~48)μm×(1~2)μm,具橫隔膜1~3個。(2)特性。病菌發育溫度范圍5~36℃,最適溫度24~28℃。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4~30℃,高于30℃則不萌發。相對濕度96%以上分生孢子才能萌發,以水滴中萌發率最高。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 [侵染](1)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體在病組織和種子上越冬。(2)侵入。種子帶菌導致幼苗子葉發病。病殘體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釋放出的器孢子借風雨傳播,首先侵染大豆底部葉片,引起發病,然后再侵染向上蔓延。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溫暖多雨,夜間多霧,結露持續時間長,發病重。(2)栽培因素:連作地和重迎茬,發病重。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排水不良,可加重病害。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子重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種選用抗病品種。與玉米和其他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合理施肥,尤其生育后期應噴施多元復合葉面肥,補足營養,增強抗病性。收割后清除田間病葉及其他病殘體,并進行深翻,以減少菌源。(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300倍液,或77%可殺得微粒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共噴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