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sleeping blight 大豆羞萎病引起嫩梢死亡和豆莢大量枯死。嚴重時發病率可達90%以上,早期發病可減產70%以上,吉林、黑龍江和湖北等地。 [為害癥狀](1)幼苗:幼苗受害后,植株矮小,幼葉凋萎下垂早期枯死。(2)葉片:葉片發病沿脈產生褐色細條斑,后變為黑褐色。(3)葉柄:葉柄發病,從上向下變為黑褐色,有時一側縱裂或凹陷或縱裂,致葉柄扭曲或葉片反轉下垂,基部細縊變黑,造成葉片凋萎。(4)莖桿:莖上的病斑主要發生于新梢上,病斑褐色,長條形。濕度大時,病斑上能看到白色至紅色霉層。(5)豆莢:豆莢發病,多從邊緣或莢梗處褐變,扭曲畸形,不結實,或雖能結粒,豆粒也不飽滿,病粒輕者臍部變褐,重者全粒變褐而皺縮。 [病原]病原為大豆粘隔孢Septogioeum sojae Yoshii et Nishiz.,屬半知菌亞門真菌。(1)形態: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短小,不分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圓柱形至長棱形,無色透明,正直或稍彎,二端鈍圓或略尖,隔膜1~4個,不明顯,大小(16~44)μm×(3~5)μm。厚壁孢子。厚壁孢子間生、端生或連生,無色,球形,直徑6~8μm。(2)特性: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盤初埋生,后突破寄主表皮,下部組織淡褐色,上部組織無色,常數個聚生在一起。 [侵染]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盤在種子和病株殘體上越冬,也可以菌絲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菌源。條件適宜時開始侵染大豆。 [發生規律]苗期發病率高低與種子發病率有關。播種帶病種子發病率可高達77.8%,重茬或鄰近豆茬地發病也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初侵染來源主要是帶病種子,且僅在局部地區發生,因此該病的防治措施應特別注意杜絕種子傳病,對種子要進行嚴格檢疫,并進行種子處理。(1)檢疫:加強檢疫,防止病菌隨種子傳播蔓延。 (2)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4%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0.4%的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3)農業防治:建立無病留種田,挑選無病種子。重病田實行三年以上輪作。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清除病殘體,并且深翻土地,以減少菌源。(4)藥劑防治:結莢期噴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 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600~7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