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Sclerotium disease異名大豆白腐病 大豆菌核病在各地均有發生,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為害較重,重茬地發病率3%~30%,個別田塊發病率達50%。該病菌侵染莖和葉柄影響養份輸送,嚴重的使莖枯死,造成豆田植株成片死亡而使大豆減產,甚至絕產。 [為害癥狀]大豆菌核病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造成苗枯、葉腐、莢腐等癥狀,花期以后發病較重,主要為害莖桿。田間多見植株上部葉片萎蔫變褐枯死,系由莖部受害引起。病株莖部斷續發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和白色顆粒狀物,后變黑色成為菌核。剖開病株莖部可見有黑色鼠糞狀或圓柱狀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莖中空,皮層腐爛呈麻絲關,病株外部的菌核易脫落。莢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結粒,最后全莢呈蒼白色。輕病莢雖可結粒,但豆粒易腐爛或干縮皺癟。 [病原]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①菌核。長圓形至不規則形,初為白色,后變黑色。菌核萌發后長出1至多個具長柄的肉質子囊盤。②子囊盤。褐色,初呈杯狀,展開后呈盤狀,直徑2~6mm。子囊無色,棍棒狀或圓柱形,大小為(91~162)μm×(6~11)μm,頂部鈍圓,無囊蓋,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為(10.2~15.3)μm×(4.6~7.0)μm。⑤菌絲。白色,絲狀,有分枝和隔膜。(2)特性。菌絲在5~30℃均可生長,適溫20~25℃。菌核產生菌核的溫度范圍是5~30℃,最適溫度15~24℃,可耐-4℃低溫,并能存活多年。菌核萌發溫度范圍5~25℃,適溫20℃。菌核萌發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盤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盤。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的溫度范圍是5~20℃,最適18~20℃。菌核在田間土壤深度3cm以內能正常萌發,深于3cm則不能萌發,在1~3cm深度范圍內,隨著深度的增加菌核萌發的數量遞減。菌核從萌發到彈射子囊孢子需要較高的土壤溫度和大氣相對濕度。要求適宜的土壤持水量為27%至飽和水,過飽和不利于菌核萌發,卻會加快菌核腐爛。③子囊盤。大氣相對濕度85%以上,子囊盤才能彈射子囊孢子,低于這個濕度子囊盤就會干萎。子囊孢子萌發溫度在0~35℃之間,適溫為5~10℃。 [侵染](1)越冬。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內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2)侵入。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并釋放子囊孢子,借接觸或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再侵染則通過病健部接觸菌絲傳播蔓延,條件適宜時,特別是大氣和田間濕度高,菌絲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發病。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本病發生流行的適溫為15~30℃、相對濕度85%以上。(2)栽培因素:一般菌源數量大的連作地或栽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的地塊,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精選種子,播種前將種子過篩以清除混雜于種間的菌核。選擇桿強、分枝少、主莖型品種。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以水旱輪作效果最好。勤中耕,及時排水。實行寬行雙條播等措施推遲田間郁閉時期。發病田塊收割后要及時深翻,將土表的菌核埋入20cm以下的土層內。(2)化學防治:初花末期或發病初期噴灑50%復方菌核凈1 000倍液,或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 0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40%治萎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