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Black spot of soybean異名大豆莖黑點病 大豆黑點病分布于東北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四川、云南等省。 [為害癥狀](1)莖稈。初在莖基及下部分枝上出現灰褐色病斑,邊緣紅褐色,漸變為略凹陷的紅褐色條維,后變為灰白色,長條形或橢圓形,嚴重時擴致至全莖,上生成行排列的小黑點,即分生孢子器,較其他病菌的黑點為大。(2)豆莢。初生近圓形褐色病斑,后變灰白色干枯而死,其上也生小黑點。病莢中籽粒表面密生白色菌絲,豆粒呈蒼白色萎縮僵化。 [病原]病原為大豆擬莖點霉Phomopsis sojae Lehman ,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為菜豆間座殼大豆變種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 sojae (Lehman) Wehm. ,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大小198~300μm。分生孢子梗瓶狀,較簡單,無色。分生孢子有2種:α型分生孢子無色梭形,大小(1.5~3.5)μm×(5.5~10.5)μm,含2個油球;β型分生孢子無色,單胞,絲狀,發生較普遍。子囊殼球狀,大小(148~282)μm×(185~346)μm。底略平,具長而末端尖細的喙。子囊長棒狀,大小(3.3~10)μm×(35~51)μm。子囊孢子釋放前子囊溶化成粘液。子囊孢子梭形,雙細胞,無色。(2)特性。寒冷干燥條件下,菌絲可在種子中存活2年之久。 [侵染](1)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絲體或子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菌絲在種子內越冬。(2)侵入。第二年在越冬殘體或當年脫落的葉柄上產生分生孢子器,初夏在越冬的莖上產生子囊殼,釋放子囊孢子侵入寄主。病菌侵入寄主后,只在侵染點處直徑2cm范圍內生長,待寄主衰老時才逐漸擴展。多數染病的種子是在黃莢期受侵染引起的。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大豆生長后期多雨、高溫,發病重。干濕交替天氣促使莢衰老、開裂,利于病菌侵染,發病重。(2)栽培因素。延遲收獲可加重病情,感染病毒或缺鉀可加速種子腐爛。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50%拌種雙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用無病種子。重病田實行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及時收割,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進行深耕。(3)藥劑防治:生長后期溫暖潮濕時可以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再噴1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