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大豆矮化病、大豆萎縮病 大豆頂枯病發(fā)生相當普遍,僅次于花葉病。東北、山東、山西、江蘇均有發(fā)生。 [為害癥狀]變化較大,多在生長中期顯癥。北方很多品種表現為豆株從頂部開始沿莖向下變褐枯死,葉脈壞死或形成大的壞死斑塊。發(fā)病早的植株不結實,發(fā)病遲的結實率很低,在田間枯死的頂部易被葉片掩蓋。此外,有的呈輕花葉或輕微皺縮或沿主脈抽縮。病種子也產生斑駁。該病無論植株還是種子癥狀較難與大豆花葉病區(qū)分。必要時需檢測病原,測定病株細胞內有無風輪狀內含體,大豆頂枯病細胞內無風輪狀內含體。而大豆花葉病則有。 [病原]病原為黃瓜花葉病毒大豆萎縮株系Cucumber mosaic viurs CMV-Soybean stunt strain,屬黃瓜花葉病毒組。(1)形態(tài):病毒顆粒體為多面體,直徑約28~30nm,含單股RNA。(2)特性:鈍化溫度50~60℃,稀釋限點100~1 000倍,體外保毒期1~4天。 (3)寄主。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葉煙、黃瓜、南瓜、西葫蘆等,局部侵染莧色藜、豇豆、綠豆、蠶豆、菜豆等。 [侵染]大豆種傳病毒,初侵染源仍然是種傳病苗。該病毒種傳率可達80%~100%,傳毒蚜蟲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馬鈴薯長管蚜等,汁液也可傳毒。 [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毒寄上雖較廣,但生產上的初侵染源仍然是種傳病菌,該病毒種傳率可達80%~100%,傳毒蚜蟲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馬鈴薯長管蚜等,汁液也可傳毒。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播種無毒或低毒的種子,是防治該病關鍵。生產上種子帶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明顯推遲發(fā)病盛期,減輕種子發(fā)病率。(1)農業(yè)防治:建立無病留種田。良種繁殖田種子帶毒率控制在0.2%以下,種子田與生產田隔離100m以上,采取各種措施嚴格防治病毒病的發(fā)生。選用免疫或抗病品種。免疫品種有87812、85444S-1、RN-9、3481、3317、86537-6、3708、魯黑豆2號、860509-1、齊都84、鳳91-801、鳳91-709、丹807、新金黃豆。適當注意調整播種期,使苗期避開蚜蟲高峰。早期清除病苗,一季作地區(qū)適當晚播。(2)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噴0.5%抗毒豐菇類蛋白多糖AS 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1.5%植病靈Ⅱ號乳油 1 000倍液。治蚜防病。
更多問題,點擊聯(lián)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