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dodder異名豆寄生 菟絲子是每年發生的寄生性草本植物。作物被寄生后,生長受到嚴重抑制,植株矮小不育或逐漸枯死,產量損失20%~80%。 [為害癥狀]大豆苗期受害,菟絲子以莖蔓纏繞大豆,產生吸盤伸入寄主莖內吸取養分,致受害大豆莖葉變黃、矮小、結莢少,嚴重的全株黃枯而死。 [病原]病原為我國為害大豆的菟絲子種類有中國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b.和歐洲菟絲子C.australis R.Br.。(1)形態。①中國菟絲子。莖纖細,絲狀,淡黃色。無葉,數個至十余個小花簇生,較松散,蒴果球形、稍扁,破裂時呈蓋裂;種子表面較粗糙,有白霜狀突起。②歐洲菟絲子。于中國菟絲子相似,其區別在于:組成花序的小花數量較多,有數個至數十個簇生在一起,較緊密;花萼卵圓形,背中無脊,基半部相愈合;花冠大部伸出花萼。(2)特性。菟絲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5~35℃,15℃以下或35℃以上均不能萌發。適宜的土壤濕度15%~30%,最適宜的濕度為20%~25%。種子在土深1cm左右出苗最快,6cm以下則不能萌發出土。(3)寄主。菊科、豆科、藜科、大戟科、蓼科、茄科、莧科等多種作物和雜草。 [侵染]菟絲子主要靠種子傳播。田間掉落的菟絲子,是連作田菟絲子發生較重的原因;混在豆種的菟絲子種子,這是菟絲子進行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菟絲子還可靠河流、灌水和風力傳播。可混雜在寄主種子內及隨有機肥在土壤中越冬,其種子外殼堅硬,經1~3年才發芽,在田間可沿畦埂地邊蔓延,遇合適寄主即纏莖寄生為害。 [發生規律]菟絲子成熟后落入土中的種子,混雜在大豆種子及肥料內的菟絲子種子,為來年的初次侵染來源。菟絲子種子要在寄主植物生長后再萌發。種子發芽的適宜條件為土溫25℃左右,土壤含水量15%~30%以上,土壤深度0~1cm。種子萌發時以圓柱狀短根固定在土粒上,以短期吸收水分,另一端形成菟絲。菟絲在與寄主接觸處產生吸根進入寄主組織,從寄主吸取養分和水分,吸根以下大部分菟絲子組織逐漸萎縮。菟絲子的種子較大豆種子成熟早,成熟后落入土中。菟絲子在生長期間蔓延很快,且能進行營養繁殖,斷莖能繼續生長,這也是此病害在田間傳播的方法。一棵菟絲子能寄生100~300余株大豆。大豆田間溫度21~29℃間,相對濕度70%~95%時,溫度愈低,濕度愈大,其擴展蔓延越快。此外尚可靠風、水及鳥傳播。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48%地樂胺乳油加水25倍,按種子重量的4%~5%的藥液拌種。(2)農業防治:播前對種子進行檢驗,若檢驗發現確認該批種子有菟絲子,對種子進行機械清選,通過菟絲子種子清選處理后可清除99%的菟絲子種子;掌握在菟絲子幼苗未長出纏繞莖以前中耕除草;田間發現菟絲子后,必須立即刈割被感染作物,帶到田外燒毀或深埋。(3)藥劑防治:大豆播種后出苗前,每公頃用50%乙草胺乳油或40%地樂胺乳油2250~3000ml,對水450kg噴灑土表,對其它單、雙子葉雜草也有顯著的防除作用。在菟絲子纏繞初期,可用48%拉索乳油150倍液均勻噴霧。也可用魯保一號生物制劑噴霧防治,其使用濃度要求每毫升水中含活孢子數不少于3 000萬個,每公頃30~37.5L,于雨后或傍晚及陰天噴灑,隔7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在噴藥前,如能破壞菟絲子莖蔓,人為制造傷口,防效明顯提高。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