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Greenish brown hawk moth異名大豆天蛾、刺槐天蛾;俗稱豆蟲、豆蟬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屬鱗翅目,天蛾科。除西藏未見外,其余各省、區均有發生。華北幾省密度,有時較高。為害大豆、洋槐、刺槐、葛藤、忍冬、女貞、泡桐、榆、柳、藤蘿等植物。 [為害癥狀]幼蟲取食葉片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將全株葉片吃光,不能結莢。 [發生規律](1)世代。淮河以南每年發生2代。以北地區每年發生1代。(2)越冬。以老熟幼蟲在土中9mm深處越冬,多潛伏在豆田內或豆科植物附近的頭糞堆邊、田埂等向陽處。1代發生區,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為成蟲產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幼蟲發生盛期,9月上旬幼蟲老熟入土越冬。2代發生期,5月上中旬化蛹和羽化,第1代幼蟲發生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蟲發生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年以8月中下旬為害最烈,9月中旬后老熟幼蟲入土越冬。 [形態](1)成蟲。體長40~60mm,翅展100~120mm。體和翅黃褐色,頭胸部暗紫色。前翅狹長,由前緣至后緣有6條褐色的波狀橫紋,前緣中部有一半圓形淺白斑,翅頂部有一三角形褐色斑塊。后翅小,近前緣深褐色,其余部分黃褐色。(2)卵。橢圓形,直徑2~3mm,初產時淡綠色,后變為黃白色,孵化前變成褐色。(3)幼蟲。共5齡。末齡幼蟲長60~90mm,黃綠色。1齡幼蟲頭部圓形;2~4齡幼蟲頭部三角形,有頭角;5齡幼蟲頭部呈弧形,無頭角,兩側各有7條向背后方傾斜的淡黃色斜紋,腹部背面觀察呈倒“八”字形。尾部具一黃綠色尾角。氣門橢圓形,灰白色。(4)蛹。體長40~45mm,寬15mm,紡錘形,紅褐色,腹部口器明顯突出,呈釣狀彎曲。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白天隱藏在忍冬或生長茂密的農作物及雜草叢中,不活潑,易于捕捉,對黑光燈有較強趨性。傍晚開始活動,飛翔力強,遷移性大,能在幾十米高空急飛,晚20:00~21和凌晨4:00~5:00活動頻繁。夜間交尾,交尾后后3天即能產卵,卵大部分產在生長茂密的大豆葉子背面,一般1片葉上產1粒卵,卵期7天左右,每蛾產卵320~380粒。成蟲壽命7~11天。(2)幼蟲。幼蟲有背光性,白天多在葉背或枝莖上,夜間取食最烈,陰天可整日取食。1~2齡幼蟲食量小,不遷移;4齡后有轉移為害習性,白天多在豆桿枝莖上為害;5齡幼蟲食量暴增,其食量約占總食量的90%以上。幼蟲老熟后鉆入土中越冬,翌年6月份上升土表作土室化蛹。 [防治] (1)農業防治。對土壤進行深耕,翻耕豆茬地時隨犁拾蟲,消滅土壤中的老熟幼蟲。改變大豆耕作方式,與其他作物進行間作、套種。當幼蟲達4齡以上時,可人工捕捉或用剪刀剪殺。 (2)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減少田間落卵量,從而減少豆天蛾的發生量。 (3)藥劑防治。化學防治豆天蛾應掌握在幼蟲3齡前,當百株幼蟲達10頭時,及時噴藥。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