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r tussock moth異名豆毒蛾、大豆毒蛾、腎紋毒蛾 腎毒蛾Cifuna locuples Walker屬鱗翅目,毒蛾科。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臺灣、廣東、廣西、云南,東近國境線,西限自陜西、甘肅折入四川、云南,并再西延,采于西藏的墨脫、錯那。 [為害癥狀]腎毒蛾以幼蟲食害大豆葉片,將葉片咬成缺刻和孔洞,當蟲口密度大時可將葉片全部吃光,造成植株衰弱,產量下降。 [發生規律](1)世代。長江流域每年發生3代。(2)越冬。以幼蟲在枯枝落葉或樹皮縫隙等處越冬。在長江流域,4月份開始為害,5月幼蟲老熟化蛹,6月第1代成蟲出現。 [形態](1)成蟲。雄蟲翅展34~40mm,腹部較瘦。雌蟲翅展45~50mm,腹部較肥大。頭、胸部均深黃褐色,腹部黃褐色,雌蛾比雄蛾色暗。后胸和第2、3腹節背面各有1束黑色短毛。雄蛾觸角羽毛狀,雌蛾短櫛齒狀。前翅內區前半褐色,布白色磷、后半褐黃色。后翅淡黃帶褐色,橫脈紋及緣線色暗。前、后翅反面黃褐色,橫脈紋、外橫線、亞緣線、緣毛黃褐色。(2)卵。半球形,寬0.55~0.65mm,高0.4mm,初產淡青綠色,漸變暗。(3)幼蟲。體長40mm左右,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具褐色次生剛毛,體黑褐色,亞背線和氣門下線為橙褐色間斷的線。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面兩側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長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灰褐色毛,除前胸及第1~4腹節外,II瘤上還有白色羽狀毛。第1~4腹節背面有暗黃褐色短毛刷,第8腹節背面有黑褐色毛束;胸足黑褐色,每節上方白色,跗節有褐色長毛;腹足暗褐色。(4)蛹。體長約20mm,紅褐色,背面有黃色長毛。腹部第1~4節背面有灰色疣突。 [習性](1)成蟲。成蟲具有趨光性,常產卵于葉片背面,每個卵塊有卵50~200粒。(2)幼蟲。幼蟲3齡前群聚葉背剝食葉肉,吃成網狀或孔洞狀。3齡以后分散為害,4齡幼蟲食量大增,5~6齡幼蟲進入暴食期,蠶食葉片。老熟幼蟲在葉背吐絲結繭化蛹。 [防治](1)農業防治。秋冬季節,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減少越冬幼蟲數量。掌握在各代幼蟲分散為害之前,及時摘除群集為害蟲葉,殺滅低齡幼蟲。 (2)物理防治。設置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成蟲。 (3)藥劑防治。化學防治腎毒蛾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另外,用殺螟稈菌制劑700~800倍液或青蟲菌制劑5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