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pod borer異名大豆蛀莢蛾、豆莢蟲,小紅蟲 大豆食心蟲,學名: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屬鱗翅目,小卷葉蛾科。黃淮流域、東北地區的大豆主要蟲害,西北及長江流域也有發生。該蟲食性單一,僅為害大豆與少數幾種植物。不僅減產且降低大豆品質,一般年份蟲食率10%~20%,嚴重年份達30%~40%,甚至高達70%~80%。北起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抵臺灣、浙江、江西、貴州、云南,東接國境線,西達新疆、云南。東北、華北幾省,是很重要的大豆害蟲。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俄羅斯。 [為害癥狀]幼蟲蛀入豆莢,咬食豆粒,輕者沿瓣縫將豆粒咬成溝,重者把豆粒吃掉大半,豆莢內充滿糞便,降低產量和質量。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一年發生1代。(2)越冬及蟲源:以末齡幼蟲在土中作繭越冬。(3)發生因素:低溫、干燥不利于大豆食心蟲化蛹、羽化,若遇暴雨能使成蟲數量、卵量急劇減少。重茬年限愈長,受害越嚴重。 [形態](1)成蟲:體長5~6mm,翅展12~14mm,體暗灰色。前翅前緣內側有3個縱裂黑斑。腹部紡錘形,黑褐色。(2)卵:橢圓形,稍扁平,剛產下時為乳白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或橘紅色,表面有光澤。(3)幼蟲:共4齡。初孵化時的幼蟲橙黃色,頭部黑色;入莢后2齡幼蟲呈乳白色,3齡幼蟲體色黃白,4齡幼蟲初為淡黃,后變為橘紅色,頭部黃褐色,體長8~9mm。(4)蛹:長紡錘形,體長6mm左右,赤褐色,翅黃褐色,眼黑褐色,腹部各節背面有一排并列的小刺,尾部有突出。[習性](1)成蟲:成蟲有趨光性,對黑光燈的趨性最強。成蟲上午潛伏不動,多在豆株下部的豆葉上棲息。下午開始在豆株上部飛翔并進行交尾。成蟲交尾后,第2天即可產卵,多產于嫩綠的豆莢上,少數產在葉柄、側枝或主莖上。(2)幼蟲:孵化的幼蟲在豆莢上爬行,多在豆莢側面靠近邊緣的合縫附近吐絲結網。幼蟲咬食莢皮,蛀莢為害。幼蟲在豆莢內為害20~30天后老熟,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陸續脫莢入土越冬,盛期在9月下旬。 [防治] (1)農業防治:實行遠距離大區輪作;及時翻耙豆茬和豆后麥茬地;適期早播,鏟豆茬地,適期早收。 (2)藥劑防治:防治大豆食心蟲應掌握在成蟲產卵盛期進行。可選用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200倍液噴霧,連噴1~2 次就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