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aphid異名俗名膩蟲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屬同翅目,蚜科。國內廣泛分布,一般北部省區發生較重,是大豆的主要害蟲。苗期發生若不及時防治,輕者減少20%~30%,重者減產達50%以上。第1寄主鼠李、老鴿眼,第2寄主大豆、野大豆等。 [為害癥狀]大豆蚜以成蟲和若蟲集中在豆株的頂葉、嫩葉、嫩莖上刺吸汁液,被害處會形成枯黃色斑,嚴重時葉片卷縮、脫落,植株矮小,分枝、結莢數減少。另外,大豆蚜還能傳播病毒病。大豆蚜分泌的蜜露還能招致煤污病。 [發生規律](1)世代。東北每年發生l0多代,山東20多代。(2)越冬。以卵在鼠李和圓葉鼠李枝條上芽側或縫隙中越冬。(3)氣候。春季雨水充沛,營養條件好,利其繁殖。夏季盛發期前,旬均溫在22~25℃,相對濕度在78%以下時,最適發生為害。盛夏高溫則蟲口自然消減。 [形態](1)成蟲。有翅孤雌蚜長1.2~1.6mm,長橢圓形,頭、胸黑色,額瘤不顯著。觸角長1.1mm,第3節有次生感覺圈3~8個,一般5~6個,排成一行。腹部黃綠色,腹管黑色,圓筒狀,基部寬為端部寬的兩倍,有瓦狀紋,腹管內側基部左右各有1個黑斑,尾片圓錐形,與腹同色,有7~10根長毛,臀板末端鈍圓與體色相同,多毛。無翅孤雌蚜長1.3~1.6mm,長橢圓形,黃色或黃綠色,腹部第1和第7節有鈍圓錐狀突起。額瘤不顯著,觸角比軀體短,第4、5節末端和第6節黑色,第6節鞭部為基部長3~4倍,第5節末端及第6節各有一原生感覺圈。腹管基部灰色,端半部黑色,基部略寬,有瓦狀紋。尾片圓錐形,有7~10根長毛,臀板有細毛。(2)幼蟲。若蟲形態與成蟲基本相似,腹管短小。 [習性]春季均溫高于10℃時,越冬卵孵化為干母,繁殖幾代后開始孤雌胎生繁殖后代,產生有翅蚜。有翅孤雌蚜開始遷飛至大豆田,為害幼苗。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進入為害盛期,7月下旬蚜量開始減少,秋季氣溫下降時,大豆蚜進入后期繁殖階段,有翅性母蚜遷至鼠李上,開始生無翅卵生雌蚜并與有翅雄蚜交配,又把卵產在鼠李上越冬。 [防治](1)農業防治。及時鏟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減少蟲源。 (2)藥劑防治。防治大豆蚜要在點片發生時及早進行。當有蚜株率超過50%,或田間有5%~10%的植株卷葉時,就該及時噴藥。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d后再噴1次,基本就可控制大豆蚜的為害。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