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mall bean bug 豆突眼長蝽Chauliops fallax Scott屬半翅目,長蝽科。北起河北、山西,南至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東面臨海,西限自河北、山西、陜西折入四川、云南、西藏。長江以南特別是江西、湖南、四川局部地方,密度頗大。為害大豆、綠豆、豇豆、菜豆、刀豆、赤豆等豆科植物。在部分地區,是大豆的主要害蟲,受害田塊減產10%左右,嚴重年份可高達30%以上。 [為害癥狀]成、若蟲吸食葉片、嫩梢汁液,受害部位出現黃白小點,后擴大連成不規則形黃褐斑,豆株生長遲緩,造成葉片萎蔫或脫落,結莢減少、籽粒干癟,嚴重的可致失收。 [發生規律](1)世代。貴州每年發生2代,湖南3代,江西4代。(2)越冬。以成蟲在土縫、石隙及落葉下越冬。(3)氣候。凡冬季溫暖以及翌年5月份氣溫高、雨量少的年份春大豆突眼長蝽發生量就大。高溫干旱季節,不利于該蟲的生長發育。(4)栽培。夏大豆受害輕,春、秋大豆受害重。一般山區坡地重于平原。連作地發生重于輪作地。 [形態](1)成蟲。體長2.8~3.2mm,寬約1.15mm,體紅褐至黑褐色,密布大刻點,刻點內有鱗片狀毛。頭、前胸背板栗褐色至黑褐色。頭垂直,眼著生在眼柄上,復眼黑色,眼柄長,向左右兩側上前方呈蟹眼狀外突。觸角4節,1、4節色深,2、3節淺黃褐色。喙4節黑色。前胸背板前傾,小盾片黑色,翅合攏時呈束腰狀;爪片狹,黃白色,具刻點一列,結合縫短,革片黃白色,中部偏內具黑斑一塊;腹部5~7節側緣具上翹的葉狀突,第7腹節葉狀突后伸至腹部末端。(2)卵。圓柱形,長0.4~0.6mm,初為淡褐色,后漸變成黑褐色。基部有一絲狀物著生于葉背面。(3)幼蟲。共5齡。初孵若蟲紫紅色,長0.8mm,頭部小,復眼黑色突出,觸角4節,黃白色,高齡若蟲體長可達2.2mm左右,紫黑色。 [習性](1)成蟲。成蟲早上喜于植株頂端葉面為害,日照強或大風雨時,伏于葉背基部。成蟲飛翔力極弱,無趨光性,受驚后向下墜落,有假死性。蟲口密度高時有擴散轉株為害的習性。成蟲有多次交尾現象,且交尾時間長,可達數小時,卵多產于葉背的主脈、支脈上,少量產于葉背上。(2)幼蟲。卵多在上午孵化,初孵若蟲多集中在嫩葉、嫩梢等避光處取食為害,活動靈敏。 [防治](1)農業防治。合理施肥,增強植株抗逆力。收獲后清除田間枯枝落葉及雜草,減少越冬蟲源。冬前清除豆園四周雜草、翻土,破壞越冬場所,壓低越冬蟲源。改進種植制度,實行輪作,可減輕該蟲的發生為害。(2)藥劑防治。越冬代成蟲始盛期和若蟲始盛期噴灑20%殺滅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0%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18%殺蟲雙水劑250倍液,或40%樂果乳油800倍液。施藥時間以早晚和陰天為宜,噴藥時要注意噴濕葉背。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