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Legume pod bug異名白條蜂緣蝽、豆緣蝽象 條蜂緣蝽Riptortus linearis Fabricius屬半翅目,緣蝽科。國內分布北至江蘇、河南、陜西、甘肅,南抵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東面臨海,西至甘肅、四川、云南。局部地方密度較大。除為害大豆、芝麻、花生、蠶豆、豌豆、綠豆、菜豆、豇豆等豆科植物外,還可為害水稻、麥類、高粱、玉米、紅薯、棉花、甘蔗、絲瓜等。 [為害癥狀]成蟲和若蟲在花器、豆莢、嫩莖、嫩葉等部位刺吸汁液,被害蕾、花凋落,果莢不實或形成癟粒,嫩莖、嫩葉變黃,受害嚴重時植株不結實甚至死亡。 [發生規律](1)世代。江西每年發生3代。(2)越冬。以成蟲在枯草叢中、樹洞和屋檐下等處越冬。 [形態](1)成蟲。體長14.5~16.0mm,寬3.2~3.4mm,身體外形細長,體側中部向內略微凹陷。體褐色至黑褐色。頭在復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細縮如頸。復眼大且向兩側突出,黑色;單眼突起在后頭,赭紅色。觸角4節,第4節長于第2、3節之和,第2節最短。前胸背板向前下傾,前緣具領,后緣呈2個彎曲,側角刺狀,表面及胸側板密布疣點和刻點。頭、胸兩側有光滑完整的帶狀黃色橫條斑。后胸腹板后緣極窄,幾乎成角狀。腹部背面淺黃棕色,各節端部有黑色斑。后足腿節基部內側有1個明顯的突起,腿節腹面具一列黑刺,脛節稍彎曲,其腹面頂端具l齒,雄蟲后足腿節粗大。前翅革片前緣的近端處稍向內彎,腹部第1節較其余節窄。(2)卵。半卵圓形,正面平坦,附著面弧狀。初產時暗藍色,漸變黑褐,近孵化時黑褐色或微顯紫紅。卵殼表面散生少量白粉,略具金屬光澤。(3)幼蟲。1~4齡若蟲體似螞蟻,腹部膨大,但第1腹節小。1齡體長2.5~2.7mm,紫褐色或褐色,頭大圓鼓。2齡體長4.2~4.4mm,頭在眼前部分成三角形,眼后部變窄,復眼紫色,稍突出。3齡體長為6.2~6.5mm,灰褐色。觸角與體長相等。復眼突出,黑褐色。前翅芽初露。4齡體長9.1~9.8mm,灰褐色。觸角短于體長。前翅芽達后胸后緣。5齡若蟲于成蟲相似,體長10~11.3mm,灰褐或黑褐色,前翅芽達第2腹節的中部。 [習性](1)成蟲。成蟲白天極為活潑,陽光強烈時多棲息于寄主葉背。成蟲交尾多在上午進行,多散產卵于葉柄和葉背,偶聚產成行。少數產在葉面和嫩莖上。雌每次產卵5~14粒,多為7粒,一生可產卵14~35粒。(2)幼蟲。初孵若蟲在卵殼上停息半天后,即開始取食。 [防治](1)農業防治。冬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間枯枝落葉,鏟去雜草,及時堆漚或焚燒,可消滅部分越冬成蟲。(2)藥劑防治。在成蟲、若蟲為害噴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l 5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4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 000~5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600~8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