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Red-back bug 紅背安緣蝽Anoplocnemis phasiana Fabricius屬半翅目,緣蝽科。分布北起遼寧,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面濱海,西達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四川、西藏。局部地方密度較大。為害大豆、豇豆、菜豆、綠豆、四季豆、瓜類、花生、紫穗槐、黑荊樹等。 [為害癥狀]成蟲和若蟲刺吸豆莢、嫩芽汁液,致豆粒萎縮、嫩芽枯萎,影響產量和品質。 [發生規律](1)世代。長江以北每年發生1代。長江以南每年發生2代。(2)越冬。以成蟲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葉下越冬。(3)時期。4月份中下旬開始活動、交尾,5月上旬至7月中旬產卵,6月底到7月下旬成蟲陸續死亡。第1代若蟲從5月中旬到7月底孵化,6月中旬到8月底羽化為成蟲。7月上旬至9月上旬產卵,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蟲陸續死亡。第2代若蟲從7月中旬到9月中旬孵化,8月下旬到10月下旬先后羽化,11月陸續進入越冬狀態。 [形態](1)成蟲。體長20~27mm,寬8~10mm,體棕褐色,粗壯。頭小,似長方形。觸角第4節棕黃色,其余棕褐色。喙棕褐色,端部黑色,伸至第2胸節腹面1/2稍后處。前胸背板前緣凹入,前角尖刺狀,側緣直形,側角圓,后緣稍凸,其前方微拱起,中央具一條淺色縱向帶紋。小盾片后角稍尖細,其上有3條橫置凸紋。雄蟲腹部第3節腹板中部向后擴延幾達腹板后緣,形成瘤突;雌蟲第3腹板中部稍向后彎曲。雄成蟲后足脛節彎曲、粗壯,背緣具一列小齒組成的脊線,腹面基部具一短的錐形突,近端部擴展成三角形齒,近基部尚有1個小三角形刺;后足脛節輕度擴展,腹脊有1列微齒,端部擴展成小齒。(2)卵。略呈腰鼓狀,長2.2~2.6mm,橫置,下方平坦。初產時淡褐色,后變為暗褐色,被白粉。(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5~18mm,灰褐或黃褐。觸角除第2、3節端部為黑色外,其余為紅褐色。翅芽伸達腹部背面第3節后緣或第4節前緣。 [習性]成、若蟲常群集在嫩莖或豆莢上取食,遇驚墜地,有假死性。卵多產于莖稈及附近的雜草上。卵粒聚生橫置,縱列成串。每雌可產卵40~85粒。 [防治]必要時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400倍,或10%多來寶膠懸劑1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