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白條芫菁、鋸角豆芫菁 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屬鞘翅目,芫菁科。為害大豆、花生、馬鈴薯、棉、甜菜等。北起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抵國境線,西達新疆,再由甘肅、青海折入四川、云南。是我國分布最廣,發生最多的芫菁之一。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及歐洲、北美洲。 [為害癥狀]成蟲群聚暴食葉片及花瓣,影響結實。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北地區年發生1代,湖北年發生2代。(2)越冬及蟲源:以5齡幼蟲(偽蛹)在土中越冬。 [形態](1)成蟲:體長11~19mm,頭部除觸角基部的1對瘤狀突起、復眼及近復眼內側處黑色外,其余均為紅色。胸、腹部皆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條稍凹下的中溝,沿中溝兩側后緣兩側鑲有灰白色毛,小盾片上也有灰白色毛。鞘翅黑色,周緣鑲以灰白色邊,翅中央也有1條由灰白色毛組成的縱紋。中、后胸腹面及腹部各節后緣都鑲以灰白色的邊。雌蟲腹部腹面全部被灰白色毛,雄蟲后胸腹面中央呈一長圓形凹陷,各腹節腹面中央凹入。(2)卵:橢圓形,黃白色,表面光滑;70~150粒卵組成菊花狀卵塊。(3)幼蟲:復變態,各齡幼蟲形態都不相同,共6個齡期。1齡幼蟲體型似雙尾蟲,2~4齡形似蠐螬,5齡形似象蟲幼蟲,6齡形又似蠐螬。蛹體長15.4mm,頭寬2.8mm,全體灰黃色。復眼黑色,前腳背板后緣左右各有長刺9根,1~6腹節背板后緣左右各6根,7~8腹節左右各5根。翅芽達第3節,后足幾乎達腹部末端,第9腹節短小。 [習性](1)成蟲:成蟲白天活動,尤以中午最盛,群聚為害,喜食嫩葉、心葉和花。成蟲遇驚常迅速逃避或落地藏匿,并從腿節末端分泌含芫菁素的黃色液體,觸及皮膚可導致紅腫起泡。成蟲羽化后4~5天開始交配,交配后的雌蟲繼續取食一段時間,而后在地面挖1個5cm深、口窄內寬的土穴產卵,卵產于穴底,尖端向下有黏液相連,排成菊花狀。然后用土封口離去。成蟲壽命30~35天,卵期18~21天。(2)幼蟲:春季越冬幼蟲蛻皮發育成6齡幼蟲,再發育化蛹。孵化的幼蟲從土穴內爬出,行動敏捷,分散尋找蝗蟲卵及土蜂巢內幼蟲為食,若無蝗卵可食,爬行十天左右后死亡。以4齡幼蟲食量最大,5~6齡不需取食。 [防治](1)農業防治:冬季深翻土地,能使越冬偽蛹暴露在土面,被凍死或被天敵吃掉,減少翌年蟲源發生基數。(2)藥劑防治:成蟲發生期可噴灑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 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000~2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