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rghum Rhizoctonia rot 高粱立枯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一般在幼苗2~3葉期發病,根部紅褐色,生長緩慢。發病嚴重時幼苗枯萎死亡。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s (Frank) Donk.,屬擔子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絲較粗,幼嫩時無色,老熟時淺褐色。菌核近球形,初為白色,后變為暗褐色,表面粗糙。擔子倒卵形。擔孢子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小(6~9)μm×(5~7)μm。 (2)寄主。寄主范圍極其廣泛,已記載的寄主有50科的200多種植物 [侵染](1)病原越冬: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來源。(2)傳播:條件適宜菌絲可直接侵入表皮細胞,也可由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菌絲和菌核可借流水、地下害蟲、農事操作甚至菌絲蔓延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生規律](1)環境因素:陰雨多濕天氣利于病害發生。(2)栽培因素:地勢低洼、土質黏重、幼苗生長緩慢及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實行大面積輪作。適期播種,不宜過早。采用高壟或高畦栽培,認真平整土地,防止大水漫灌和雨后積水。苗期注意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3.2%惡甲水劑 300~400倍液,或95%惡霉靈4 000倍液。也可用配好的藥液澆灌或配成藥土撒在莖基部。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