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orghum black bundle異名高粱導管束黑化病 高粱黑束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是我國高粱上的一種新病害。除為害高粱外,還可為害玉米、大豆、小麥、燕麥、棉花等多種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分布在我國東北三省。 [為害癥狀]葉片顯癥時葉脈上產生褐色條斑,多沿主脈一側或兩側呈現大的壞死斑,致葉片、葉鞘變為紫色或褐色,嚴重時葉片干枯,莖稈稍粗,病株上部有分枝現象。橫剖病莖,可見維管束、尤其是木質部導管變為褐色,并被堵塞。縱剖面可見維管束自下而上變成紅褐色或黑褐色,基部節間的維管束變黑較上部節間明顯。嚴重的病株早枯,不抽穗或不結實,減產50%。 [病原]病原為Acremonium stictum W.Gams稱直枝頂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菌落圓形,氣生菌絲致密,卷綿毛狀,初白色,后淺粉紅色。分生孢子梗無隔,大小(40~60)μm×3μm。分生孢子單胞,近無色,橢圓形,大小4μm×(1~1.5)μm。 [侵染]該病以種子和土壤帶菌。病菌從寄主根部侵入后,進入維管束組織。在自然條件下,田間病原菌也可侵染葉片和葉鞘,通過維管束擴展引起發病。埃及、阿根廷、委內瑞拉、墨西哥、蘇丹、洪都拉斯等國先后有發現此病的報道。在我國TX622A、TX623A發病明顯。國外Sc35-6、Sc630-11E、GPR-148表現抗病。 [發生規律](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或長期連陰雨,有利于該病的嚴重發生。用易感病品種以及用高粱秸稈漚制的肥料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獲后,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和高粱秸稈,集中燒毀或高溫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4)育苗移栽或播種后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后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穴施滅菌殺蟲的藥土。(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于減輕病害。(9)地膜覆蓋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毀,病穴施藥。(10)及時噴施除蟲滅菌藥,防治好蚜蟲、灰飛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防止病菌、病毒從害蟲傷害的傷口進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溫干旱時應經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12)進行檢疫,防止該病傳播蔓延。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