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triped sorghum borer 條螟,學名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又稱為高粱條螟、甘蔗條螟。屬鱗翅目,螟蛾科。為害高粱、甘蔗、粟、麻等。分布全國大多數省(區)均有發生,是重要害蟲國外分布于菲律賓、越南、老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及歐洲、非洲。 [為害癥狀]為害癥狀小幼蟲咬食心葉葉肉,留下表皮,呈“窗戶紙”狀,稍大時咬成不規則的小孔條螟在高粱和玉米上的蛀莖部位,多在節間的中部(玉米螟多在莖節附近),作環狀取食莖髓,被害植株遇風折斷如刀割因群集為主,~株莖稈內常見到幾條到十九條幼蟲,并可見到幾頭幼蟲在同~孔道內為害 [發生規律](1)世代。條螟在遼寧南部、河北、山東、河南及江蘇北部一年發生2代,江西發生4代,廣東、臺灣4~5代(2)越冬及蟲源:以老熟幼蟲在高粱、玉米秸稈中越冬 [形態](1)成蟲。成蟲灰黃色,體長10~14mm,翅展24~34mm,頭、胸部背面淡黃色,下唇須長,向前方突出復眼暗黑色,雄者色較深前翅灰黃色,中央有一個小黑點,外緣略呈~直線,內有7個小黑點翅尖下部略向內凹,翅面有20多條黑褐色縱線后翅顏色較淡,雄蛾淡灰黃色,雌蛾近白色腹部和足均為黃白色條螟與粟灰螟、二化螟成蟲體色相似,主要區別是二化螟比條螟體形稍大,淡黃色;條螟比粟灰螟體形稍大,前翅翅面縱紋較深,前翅外緣頂角和臀角較直,而粟灰螟則略有弧度。(2)卵。卵長徑1.5mm,短徑0.9mm,卵粒扁平橢圓形,表面有龜甲狀紋,排成“人”字形雙行重疊的卵塊,這是和玉米螟、粟灰螟卵塊的主要區別卵塊由數粒至數十粒組成初產乳白色,后變深黃色,孵化時出現小黑點,即幼蟲的頭部,并可看見類似蝦狀的體形。(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20~30mm,乳白至淡黃色初孵幼蟲體乳白色,上有許多淡紅褐色斑,連成條紋。幼蟲分夏、冬兩型夏型幼蟲腹部各節背面有4個黑褐色斑點,上生剛毛,排列成正方形,前兩個斑點橢圓形,后兩個斑點近長方形;冬型幼蟲越冬前蛻1次皮,蛻皮后黑褐斑點消失,體背出現4條紫褐色縱線,腹面顏色純白(4)蛹。蛹長14~15mm,紅褐或黑褐色腹部末端有突起2個,每個突起上有刺2個和玉米螟蛹的主要區別是條螟尾部較鈍,玉米螟尾部較尖。 [習性](1)成蟲。成蟲喜在夜間活動,白天多棲居在寄主植物近地面部分的葉下(2)幼蟲:初孵幼蟲靈敏活潑,爬行迅速 [防治](1)農業防治。注意及時鏟除地邊雜草,定苗前捕殺幼蟲。(2)生物防治。①釋放赤眼蜂在高粱條螟卵期,特別是第2代高粱條螟發生期,高粱已經抽穗,釋放赤眼蜂,效果顯著釋放方法和用量,參見玉米螟②應用目前國內大量生產的Bt制劑,如:HD 1、7216、殺螟桿菌等,菌粉或乳劑均可以1mm源液(或1克原粉)含100億個活孢子1kg與20kg爐渣顆粒拌勻,配成5億含菌量/g的顆粒劑 撒施于心葉內,90kg/hm2。③應用白僵菌菌粉(以菌粉含孢子50億/克為標準)與爐渣或土顆粒,按1∶10的比例配制成顆粒劑,也有良好效果。(3)藥劑防治。發現玉米苗受害時,用75%辛硫磷乳油 0.5kg對少量水,噴拌120kg細土,也可用2.5%溴氰菊酯配成45~50mg/kg毒砂,撒施拌勻的毒土或毒砂300~375kg/hm2,順壟低撒在幼苗根際處,使其形成6cm寬的藥帶,殺蟲效果好。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