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Double-spotted leaf beetle異名雙圈螢葉甲、雙斑長跗螢葉甲 雙斑螢葉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屬鞘翅目,葉甲科,又稱雙圈螢葉甲、雙斑長跗螢葉甲。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臺灣及廣東、廣西、云南南緣,東與俄羅斯東境、朝鮮北境鄰接并演海岸,西達寧夏、甘肅,折入四川、云南。為害高粱、玉米、粟、花生、甘蔗、芝麻、蓖麻、向日葵、豆類、麻類、十字花科蔬菜、馬鈴薯、甘薯、胡蘿卜、茼蒿、楊、柳、杏、蘋果等經濟植物葉片,以及蒼耳,紅蓼、苜蓿、薄荷、灰菜、小薊、馬齒莧、莧菜、馬塘草、狗尾草等雜草。 [為害癥狀]成蟲取食葉肉,殘留下網狀葉脈或將葉片食成孔洞。 [發生規律](1)世代。在河北省北部地區每年發生1代。(2)越冬。以卵在土中越冬,在室內23~25℃下,越冬卵卵期13~16天。(3)時期。成蟲羽化后先在田邊、溝渠兩邊的雜草上和大田中的豆類作物上取食葉片,經半個月左右轉向大田的玉米、高粱、粟等作物取食葉肉,殘留下網狀葉脈或將葉片食成孔洞。7~8月份當玉米抽出雌穗、高粱灌漿時,該蟲為害最盛,取食玉米花絲、高粱和粟的花藥及嫩粒。9月份禾谷類作物收獲,成蟲又轉向十字花科蔬菜為害。(4)栽培。該蟲以荒草地為滋生場所,在干旱年份發生較重,旱田重于水澆田和鹽堿田。 [形態](1)成蟲。體長3.6~4.8mm,寬2~2.5mm,長卵形,棕黃色。頭和前胸背板色較深,有時橙紅色,上唇、觸角第3至末節、足脛節、跗節均為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色。觸角11節,約為體長的2/3。前胸背板寬大于長,表面拱起,刻點細密。小盾片倒三角形,黑色。鞘翅刻點細弱,每個鞘翅基半部有1個近圓形的淡色斑,周圍黑色,后緣黑色部分向后突成角狀,淡色斑的后外側角無黑色部分。腹端外露,雄蟲末節腹板后緣分為3葉,雌蟲完整。(2)卵。橢圓形,約0.6mm×0.4mm,初產時棕黃色,表面有近正六角形網紋。(3)幼蟲。體長約6mm,白色,少數黃色,表面具排列規則的毛瘤和剛毛。頭、前胸盾板和臀板骨化色深,胸足3對,腹部各節有較深的橫褶。幼蟲老熟化蛹前,體粗而稍彎曲。(4)蛹。紡錘形,白色,長2.8~3.5mm,體表有剛毛。觸角向外側伸出,繞前、中足與翅芽之間隙,向腹面彎轉。腹部末端具向外彎曲的臀棘1對,前、中足外露,后足大部分被后翅所蓋。 [習性](1)成蟲。成蟲飛翔力弱,一般1次飛行2~5m。趨光性弱。在強陽光下,多隱于葉背、鉆入花絲、谷穗或高粱穗中。當氣溫低于8℃或陰雨、風大的天氣,成蟲則穩于植株根部、土縫或枝葉下。成蟲有群聚性和趨嫩為害性,常集中于1株植株上自上而下取食。成蟲交配前期約20天。卵產在大田及附近田埂、溝旁草叢的表土下,有時產在玉米花絲和苞葉等處。卵散產或幾粒黏成~塊。卵耐干旱,在干燥條件下,卵殼表面雖干癟,但~經吸濕后,仍可恢復原形,條件適宜時即可發育至孵化。(2)幼蟲。每年5月開始孵化,幼蟲共3齡,幼蟲期約30天,全期在土下3mm處生活,以雜草根為食,喜食禾本科植物。幼蟲老熟后即在土下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 [防治](1)農業防治。及時鏟除田邊、地埂、渠邊雜草,秋季深翻滅卵,均可減輕受害。(2)藥劑防治。發生嚴重的可噴灑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大豆對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藥量。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