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rn leaf aphid異名玉米縊管蚜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屬同翅目,蚜科,又稱玉米縊管蚜;俗稱麥蚰、膩蟲、蟻蟲等。國內發生地區相當廣泛。新疆、青海、西藏未見發生報道。為害玉米、高粱、小麥、大麥、水稻等作物,另外還可為害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稗草、雀稗等37種禾本科雜草。 [為害癥狀]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苗期蚜蟲群集于葉片背部和心葉造成為害。輕者造成玉米生長不良。嚴重受害時,植株生長停滯,甚至死苗。蚜蟲分泌的大量“蜜露”下滴污染葉片,形成霉污,使玉米整株變黑,嚴重影響玉米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同時蚜蟲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分、養分供應失調,影響正常灌漿,導致秕粒增多,粒重下降。 [發生規律](1)世代。長江流域每年發生20多代。(2)越冬。冬季以成、若蚜在大麥心葉或以孤雌成、若蚜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3)氣候。高溫干旱年份發生多。一般8、9月份玉米生長中后期,均溫低于28℃,適其繁殖,此間如遇干旱、旬降雨量低于20mm,易造成猖獗為害。 [形態](1)無翅雌蚜。無翅雌蚜一般體長為1.8~2.2mm。若蚜體色為淡綠色,成蚜為暗綠色,復眼為紅褐色,觸角6節;第3、4、5節沒有感覺圈,腹管圓筒形,基部周圍有黑色的暈紋,尾片乳突狀,尾片及腹管均為黑色。(2)有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的雌蚜體長為1.8~2.Omm,翅展為5.5mm,體色為深綠色,頭胸部黑色稍亮,復眼為暗紅褐色,腹部顏色較深,近于黑綠色,腹部第3、4節兩側各有1個黑色小點;其頭部觸角6節,長度約為體長的~半左右;第3節觸角有圓形感覺圈14~18個,呈不規則排列,第4節有感覺圈2~7個,第5節有1~3個;翅透明,前翅中脈分為二叉,足為黑色;腹管為圓筒形,端部呈瓶口狀,暗綠色且較短;尾片兩側各著生剛毛2根。(3)卵。橢圓形。 [防治](1)農業防治。采用麥棵套種玉米栽培法比麥后播種的玉米提早10~15天,能避開蚜蟲繁殖的盛期,可減輕為害。(2)藥劑防治。用玉米種子重量0.1%的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浸拌種,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蟲、薊馬、飛虱效果優異。玉米進入拔節期,發現中心蚜株可噴撒0.5%樂果粉劑或40%樂果乳油1 500倍液。當有蚜株率達30%~40%,出現“起油株”(指蜜露)時應進行全田普治,~是撒施樂果毒砂,用40%樂果乳油50克/畝,對水15千克稀釋后噴在20千克細砂土上,邊噴邊拌,然后把拌勻的毒砂均勻地撒在植株上。或噴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用藥量50克/畝。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噴灑40.64%加保扶懸浮劑8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10%賽波凱乳油2 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0%康福多可溶性濃劑3 000~4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