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玉米薊馬、瘦角薊馬 禾薊馬,學名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 (Uzel)。又稱為玉米薊馬、瘦角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為害水稻、玉米、麥類、高粱、糜子等禾本科植物和空心菜、茄子、茄瓜等。幼蟲可鉆入穎殼內為害,造成空癟粒,一般空癟粒占10%左右,是水稻重要害蟲。內蒙古、遼寧、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江西、河南等省區。 [為害癥狀]多在寄主植物的心葉內活動為害,食害正在伸展的葉片時,多在葉正面取食,葉片呈現成片的銀灰色斑。為害嚴重的可造成大批死苗。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年生10代左右,貴州年約生13代。(2)越冬及蟲源:成蟲在禾本科雜草根基部和枯葉內越冬。(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空氣相對濕度70%~85%較適,溫度20~26.6℃,最適宜禾薊馬發生。多雨對它有明顯抑制作用。②栽培因素。雙季稻、單雙混栽以及栽培品種繁多而揚花期不齊,可加重禾薊馬的發生。 [形態](1)成蟲:雌蟲體長1.3~1.4mm。體灰褐色至黑褐色,有時中、后胸稍淡。觸角第3、4節或第3、4節和第5節基部黃色,其余灰褐色。前翅灰白色或微黃。體鬃和翅鬃暗灰色。前胸有5對長鬃,前角長鬃長于前緣長鬃,后緣長鬃內有1對短鬃。觸角8節,較瘦細,第3、4節上感覺錐叉狀,第3節通常長為寬的3倍。頭長大于寬,前緣向前拱圓,兩頰平行。單眼間鬃在前、后單眼之中途,位于單眼間外緣連線上。后胸盾片前、中部有橫紋,其后和兩側為縱紋。前翅脈鬃連續均勻排列,前脈鬃19根,后脈鬃15根。腹部第5至八節背片兩側有微彎梳。第8節背片后緣梳退化,常僅可見痕跡。雄蟲一般形態相似于雌蟲,但較小而黃。腹部腹片第3~7節有雄性腺域,略亞鈴形。腹端較淡,鬃長而暗。(2)幼蟲:2齡若蟲灰黃色。觸角7節,較瘦細,第1、2節端部以及第3節兩端白色,第3、4節上有微毛。體鬃端部尖。 [習性](1)成蟲:越冬于3月初開始活動,先后其他寄主上繁殖4代左右,6月中旬后遷到稻株上產卵繁殖,在水稻上約發生8代,又遷到其他寄主上取食為害。成蟲較活潑,善跳,稍有驚動即迅速跳開或飛走,多在心葉中活動,喜在生長旺盛的植株上為害。禾薊馬成蟲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經1~3天開始產卵。也可孤雌生殖。 [防治](1)農業防治。冬春期間結合積肥,鏟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清除田埂地旁的枯枝落葉,特別要清除游草及其他禾本科雜草。(2)藥劑防治。盛發期可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10%除盡乳油2 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500倍液,或25%快殺靈乳油1 0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1 500倍液,或35%賽丹乳油2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