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Millet sheath blight 粟紋枯病在各粟產區普遍發生,發病率一般可達10%~50%,重病區發病株率高達70%以上。 [為害癥狀]為害葉鞘,也可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鞘出現水浸狀暗綠色病斑,形狀不規則。其后,病斑迅速擴展成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云紋狀的大病斑,邊緣暗褐色,中間淺褐色。最后,病斑中央呈黃白色枯死。后期病斑上可見褐色的小菌核。 [病原]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AG-1-IA菌絲融合群和AG-4菌絲融合群。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形態及特性參見玉米紋枯病。 [侵染](1)越冬。病原菌以菌核遺留在土壤中和以菌絲、菌核在病殘株上越冬。(2)侵入。菌核萌發產生菌絲或以病殘體上存活的菌絲侵入而引起發病。后病部再長出菌絲蔓延擴展,進行再侵染。濕度大時,病斑上也可長出擔孢子,擔孢子可借風力傳播侵染。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流行。(2)栽培因素。播種過早,播種過密,偏施氮肥,容易發病。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濕度大,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合理密植,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結合中耕消滅田間雜草。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鏟除田邊雜草,消滅越冬菌源,減少第二年初侵染源。(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藥劑防治。參見玉米紋枯病。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