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Millet borer異名甘蔗二點螟、二點螟、谷子鉆心蟲 粟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屬鱗翅目,螟蛾科,又稱甘蔗二點螟、二點螟、谷子鉆心蟲。國內除新疆、青海、西藏未見外,其余各省、區(qū)均有。南北發(fā)生密度均常較高。為害粟、玉米、高粱、甘蔗等。野生寄主有稗、狗尾草等。 [為害癥狀]幼蟲蛀入莖桿取食為害,蛀孔排有少量蟲糞和嚼碎殘屑。苗期可引起枯心苗。 [發(fā)生規(guī)律](1)世代。長城以北,年發(fā)生1~2代,黃淮地區(qū)3代,珠江流域4~5代,海南省6代。(2)越冬。以幼蟲在谷子、糜、黍根茬里過冬。南方以幼蟲或蛹在蔗莖地上部或地下部越冬。(3)氣候。少雨干旱為害重。卵盛孵期遇高溫干旱,蟻螟侵入率高,為害重。(4)栽培。谷苗株色淺、莖稈細硬、葉鞘茸毛濃密、分蘗力強和后期早熟等品種,在~定程度上能減輕受害。 [形態(tài)](1)成蟲。雄蛾體長8.5mm,翅展18mm左右;雌蛾體長10mm,翅展25mm左右。頭部及胸部淡黃褐色或灰黃色,觸角絲狀。前翅近長方形,外緣略成弧度,淡黃而近魚白色,雜有黑褐色細鱗片,中室頂端及中脈下方各有1小暗灰色斑點,沿翅外緣有成列的小黑點7個(偶有6個),緣毛色較淡,翅脈間凹陷深。后翅灰白色,外緣略淡黃色。足淡褐色,中足脛節(jié)上有距1對,后足脛節(jié)上有距2對。(2)卵。扁平橢圓形,長0.8~1.5mm,寬0.6~0.8mm,殼面有網紋。初產時乳白色,臨孵化時灰黑色。卵2~4行呈魚鱗狀排列,與玉米螟卵塊相比,卵粒較薄,卵粒間重疊部分較小,排列較松散。(3)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5~25mm。頭部赤褐或黑褐色,前胸盾板近三角形,淡黃或黃褐色。體背部有茶褐色縱線5條,其中背線暗灰色,亞背線及氣門上線淡紫色,最下~條在氣門上面,不通過氣門(可與二化螟區(qū)別)。腹部1~8節(jié),各節(jié)背面氣門之間中央有一細皺紋,其前方毛片各4個,排列成~梯形橫列,后方有毛片2個,較小,各在前方~對毛片之間,毛片上均生毛1根。腹足趾鉤為三序缺環(huán)。幼蟲期背部的5條縱線,依然明顯。腹部第8節(jié)以后,驟然瘦削,末端平。第5、6、7節(jié)背面和第6、7的腹面近前緣處,均有橫列不規(guī)則的片狀突起和齒狀突起數個,其中第6節(jié)腹面的較不明顯,第5、6節(jié)腹面有腹足痕跡。(4)蛹。長12~20mm,略帶紡錘形,初為淡黃色,后變黃褐色。 [習性](1)成蟲。成蟲羽化多在18~22時,白天藏在谷子葉背、植株的莖基部、雜草深處、土塊下或地裂縫等處,20時后開始活動,午夜后活動較少。(2)幼蟲。幼蟲蛀莖后14天左右(視植株大小),即外出轉株為害。 [防治](1)農業(yè)防治。推廣抗蟲品種。秋耕時,拾凈谷茬、黍茬等,集中深埋或燒毀,谷草須在4月底以前鍘碎或堆垛封泥,以減少越冬蟲源。播種期可因地制宜調節(jié),設法使苗期避開成蟲羽化產卵盛期,可減輕受害。結合間苗將枯心苗拔除,帶出田外深埋。(2)藥劑防治。在卵孵盛期至幼蟲蛀莖前,噴灑21%滅殺斃1 500~2 000倍液、30%觸倒1 500~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谷葉背面也要噴勻。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