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weet potato black rot異名甘薯黑疤斑病 甘薯黑斑病在我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是甘薯上的一種重要病害。此外,病薯含有毒素,牲畜誤食較多則可引起中毒,得氣喘病,嚴重的可致死。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塊根及幼苗莖基部,不為害綠色部位。(1)苗期。受害重的幼苗未出土即爛在土中。出土后的病苗生長不旺,莖基部形成黑褐色梭形或橢圓形病斑,稍凹陷。病斑初期有灰色霉層,以后逐漸產生黑色刺狀物或黑色粉狀物,后病斑逐漸擴大,苗基部全部變黑,形成黑根而死亡。(2)大田期。病苗移植到大田后,病重的幼苗,地下部分逐漸變黑腐爛,不能扎根;病輕的幼苗在接近土表處形成少量新根,但生長哀弱,遇干旱易枯死,形成缺苗斷壟。即使成活,結薯也較少。薯塊染病初呈黑色小圓斑,擴大后呈不規則形輪廓明顯略凹陷的黑綠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狀物,即菌絲和分生孢子。后產生黑色刺毛狀物,即子囊殼及厚垣孢子。病斑下層組織呈黑綠色,全薯變苦,不能食用。(3)貯藏期。薯塊靠接觸傳染,蔓延迅速,病害常使全窖發病腐爛。薯塊上癥狀與大田癥狀相似,但病斑可深入薯內2~3mm,色澤較初期略淺。 [病原]病原為甘薯長喙殼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11is.et Halsted,屬于囊菌亞門。(1)形態。菌絲初期無色透明,老熟后變為深褐色,直徑3~5μm。子囊殼基部球形,有長喙,喙上具縱行條紋,內生子囊。子囊梨形,每個子囊中生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壁薄,呈鋼盔狀,大小(4.5~7.8)μm×(3.5~4.7)μm。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圓筒形至棍棒狀或啞鈴形,兩端多平截,大小(9.3~50.6)μm×(2.8~5.6)μm。分生孢子孢子形成后馬上發芽,發芽后有時生成~串分生孢子,如此產生2~3代后形成菌核。也有的在發芽后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橢圓形,大小(10.3~18.9)μm×(6.7~10.3)μm。(2)特性。子囊孢子壽命較短,但在貯藏時對該病流行具重要作用。病菌的生活力較強,在室溫干燥條件下,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可存活5個月。在自然條件下,土壤表層的病菌死亡較快,深埋的存活較久。 [侵染](1)越冬。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貯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內越冬,也有的以菌絲體附在種薯或以菌絲體潛伏在薯塊內越冬。(2)侵入。病菌能直接侵入幼苗根基,也可從薯塊上傷口、皮孔、根眼侵入,發病后再頻繁侵染。(3)傳播。病害主要由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傳播。特別是子囊孢子在貯藏中大量產生,成為窖中病害流行的主要病源。病薯、病苗、病土和帶病肥料均可傳播,以帶病種薯傳病為主,其次是病苗。此外,還可通過人畜、昆蟲、鼠類、和農具等傳播。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5~27℃,最高35℃,最低8℃。結薯后期多雨,生理開裂多,病情也加重。(2)栽培因素。地勢低洼、土壤粘重的重茬地,易發病。大田期地下害蟲多,病情重。(3)貯藏。薯塊傷口多時,易引起爛窖。窖溫高,濕度大,通風不好時,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應采用以繁育無病種薯為基礎,培育無病壯苗為中心,安全貯藏為保證的防治策略。(1)種薯處理。先把種薯裝筐,浸入水溫為40~45℃的溫水中浸1~2分鐘,取出后放入45~50℃的溫水中,浸種10分鐘。浸種時,種薯不能露出水面,并應上下左右移動薯筐,使水溫一致。浸種后要立即上床排種,邊排種邊蓋砂土,以免被風吹受凍,而且苗床溫度不能低于20℃。此外,還可以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300倍液,或80%402抗菌劑1 500倍液浸種薯或幼苗10分鐘,然后播種。種薯入窖前浸種也可有效減輕貯藏期發病。(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入窖種薯要認真精選,嚴防病薯混入傳播蔓延。精選種薯,嚴格剔除有病斑、傷口、受凍害的薯塊。育苗時要盡量用新苗床,如用舊苗床,則應將帶菌土壤全部清除。采取高剪苗,在距地面7~10cm處剪取栽插,可減少薯苗帶菌機會,減輕為害。加強苗床管理,培育無病壯苗。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可有效減輕發病。一般與小麥、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和棉花輪作較好。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