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weet potato bacterial wilt異名甘薯細菌性枯萎病、甘薯青枯病、甘薯細菌性萎蔫病、薯瘟 甘薯瘟病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細菌性病害,為國內植物檢疫對象。一般發病田產量損失20%~30%,重病田達70%~80%,個別嚴重田塊甚至絕收。 [為害癥狀](1)苗期。用病薯育苗,當苗高15cm左右時,1~3片葉開始凋萎,苗基部呈水漬狀,以后逐漸變成黃褐色乃至黑褐色,嚴重時青枯死亡。病苗微管束變黃,后變褐色,同時地下細根變黑,脫皮而腐爛,繼續蔓延發展到莖基部皮層和髓部,變黑腐爛脫皮,只殘留絲狀維管束組織,莖變中空。(2)成株期。大田生長期,病苗栽后不發根,幾天后死掉。健苗栽后,蔓長30cm左右時,病菌從傷口侵入,葉片暗淡無光,中午萎蔫,莖基和入土部分,特別在有傷口的地方,呈黃褐色或黑褐色水漬狀,最后全部腐爛,有臭味,莖內有時有乳白色的漿液。生長后期,莖蔓各節已長出不定根,葉片不萎蔫,提起蔓扯斷不定根后,植株很快青枯死亡。多數須根出現水漬狀,用手拉易掉皮,僅留下線狀纖維。(3)薯塊。發病薯塊初期不表現癥狀,外表不易識別是否感病。如剖視薯塊縱切面,可以看到維管束變淡黃色或褐色到黑色,并呈條紋狀,病菌可以從薯塊的一端開始侵入,也可能從薯塊的須根處侵入;橫切面可見維管束組織成~淡黃色或褐色的小斑點,發出刺鼻臭辣味。后期整個薯塊軟腐,或一端腐爛,有膿液狀白色或淡黃色菌液,帶有刺鼻臭味。 [病原]病原為青枯假單胞桿菌甘薯致病型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pv. batatae (Smith) Smith,是一種細菌。(1)形態。菌體短桿狀,單胞,大小(0.9~2)μm×(0.5~0.8)μm,具極生鞭毛1或多根。(2)特性。病菌生長適溫為27~30℃,高于40℃或低于20℃均不利于生長。病菌存活力較強,在旱地可存活2年以上,病地經水淹半年病菌才完全死亡。菌株間致病力存在分化,生化特性也有差異。 [侵染]病薯和病苗是甘薯瘟的主要初侵染來源,帶菌土壤和有病的其他寄主植物也是侵染重要來源。病菌在田間近距離傳播主要靠灌溉水,其次為帶病薯種、病苗、帶菌肥料、中耕等農事活動;遠距離傳播則借種薯、種苗的調運。此外,甘薯小象甲也可攜帶病菌傳播。病菌經由傷口和側根侵入,進入維管束組織繁殖,沿維管束組織向上擴展。從感病的地下莖部蔓延到藤頭而侵入薯塊,引起薯塊發病。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薯瘟病菌適宜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繁殖為害,適溫范圍是20~40℃,病菌在溫度為27~35℃、濕度在80%以上,雨水頻繁的條件下繁殖得最快。(2)農業防治:山坡旱地發病輕,平地洼地,粘重地,微酸性的土壤,發病較重。連作地、與茄科作物輪作的地塊,發病重。一般秋薯比冬薯,發病重。輕病地在灌水后病情擴展迅速。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檢疫:加強檢疫,嚴格控制病區種苗、種薯外調。(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繁育無病種苗。實行水旱輪作或旱地輪作2年以上。不用病藤、病薯作牲畜飼料或堆漚土雜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合理灌溉,切勿浸灌和串灌,以防止水流傳病。及時拔除初發中心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撒施石灰。發病嚴重時開隔離溝封鎖病中心。注意防除甘薯小象甲等害蟲。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并及時翻耕曬土。(3)藥劑防治:移栽前,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薯苗10分鐘,晾干后扦插。田間發病初期,可用高錳酸鉀6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800倍液,或77%可殺得800倍液噴灑或淋施病株。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