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異名甘薯糠腐莖線蟲病、甘薯糠心病、甘薯空心病、甘薯糠梆子 甘薯莖線蟲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華北、華東,以華北北部地區較為普遍。近年來為害有加重趨勢。不僅能在田間為害,而且還能造成貯藏時爛窖,育苗時爛坑。 [為害癥狀]甘薯糠腐莖線蟲主要為害薯塊,其次是薯苗、薯蔓基部及粗根,不為害葉和細根。(1)幼苗。幼苗發病,發病輕的不易和健苗區別,發病重的苗稀、矮黃,縱剖莖基部,內見褐色空隙,剪斷后不流白漿或很少。后期發病表皮破裂成小口,髓部呈褐色干腐狀,剪開無白漿。(2)莖蔓。莖蔓發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現黃褐色裂紋,后漸成褐色,髓部呈白色干腐,嚴重的基蔓短,葉變黃或主蔓枯死。有時為害能透過韌皮部,致蔓基表皮黃褐皸裂,翻蔓時很易折斷。(3)薯塊。因感染來源不同,癥狀也有不同,可分為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種??沸男汀?沸男蜑椴⊙韨魅?。線蟲由秧莖內侵入塊根頂部。初期,秧基及塊根縱剖面出現棉絮狀白色糠道,有的由于感染雜菌,變成褐白或黑褐色相間糠腐。后漸漸向下部及四周擴散,使薯塊內全部褐白相間糠腐。有的內部雖已糠空,但外表無明顯變化,只是重量減輕。裂皮型。裂皮型為土壤傳染。線蟲直接用吻針刺破外表皮,侵入薯塊為害。初外皮褪色,后變青,稍凹陷或有小裂口,皮下組織變褐干糠,不流漿。以后感染雜菌,入侵處呈現~塊塊褐色病斑,出現龜裂小口,皮層下失水、發干呈粉狀,最先侵入處呈現褐白色相間的糠腐。最后,糠腐部位逐漸擴大,外皮呈現大龜裂和暗褐色暈片或呈水腫狀?;旌闲汀T趦蓚€傳染方式都具備的情況下,后期嚴重發作時,便成為兩種癥狀分不清的混合型。 [病原]病原為馬鈴薯腐爛線蟲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形態。雌雄線蟲均為細長蠕蟲形,尾端稍尖,雌蟲體比雄蟲略粗大。卵橢圓形,大小62.4μm×31.96μm,無色。幼蟲與成蟲相似,體形較成蟲小。成熟的雌、雄線蟲均為細長蠕蟲形,雌蟲較雄蟲大。唇區較平,無溢縮,尾部長圓錐形,末端鈍尖。蟲體表面的角質膜上具細環紋和側帶,側帶上明顯呈現六條縱行的側線。食道為墊刃型,口針細小,長13~14mm,有基部球。中食道球卵圓形,具瓣。食道腺明顯,近乎前窄后寬的圓錐形,它的后部常延伸~葉覆蓋在腸的前端,但有時覆蓋不明顯。神經環位于食道狹部的偏后位置。雌蟲的陰門大約位于蟲體后部的3/4處,雄蟲的孢片不包住整個尾部。雌蟲單卵巢,前伸,無曲折。卵巢的起點常接近于腸的前端。雌蟲體寬46.4μm。后陰子宮囊明顯,它的伸展長度約為陰門到肛門距離的2/3。雄蟲具~睪丸,它的前端起始位置與卵巢相似。雄蟲有~對交合刺,略彎曲,后部較寬,末端尖,在每個交合刺的寬大處有兩個指狀突起。(3)寄主。有甘薯、馬鈴薯、蠶豆、小麥、蕎麥、玉米、蓖麻、小旋花、馬齒莧、黃蒿、當歸等多種植物。 侵染循環[侵染]甘薯莖線蟲以卵、幼蟲和成蟲在薯塊上越冬,也可以幼蟲和成蟲在土壤和肥料內越冬。主要通過種薯、秧苗、土壤、糞肥傳播,其他病苗床、流水、人畜和農具的攜帶也能傳播。其中種薯和秧苗是關鍵傳播環節,不僅在近距離中而且在遠距離中都是傳病的主要途徑。病原能直接通過表皮或傷口侵入,沿髓或皮層向上活動,營寄生生活。 [發生規律]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貧瘠土壤、濕潤、疏松的沙質土利于其活動為害。為害的盛期在薯塊生長階段的最后1個月左右,這時1個薯塊內往往可有30~50萬條線蟲。 [防治](1)檢疫:加強檢疫,嚴禁病種薯、病苗調運。(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無病薯種或高剪苗,防止秧苗帶線蟲。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以減少菌源。收獲入窖時小心操作,減少薯塊傷口。入窖時嚴格剔除傷、病、蟲、雜薯塊。提倡與煙草、水稻、棉花、高粱等作物輪作。(3)物理防治:采用熱水浸秧苗。擺齊幼苗根端,把苗子下半段浸入46~48℃熱水中10分鐘,注意不能浸到葉子?;蛳仍?5℃熱水中浸5分鐘,立即移入50℃熱水中浸4分鐘,以殺死表層的線蟲,然后立即在冷水中~過,隨即栽插。(4)藥劑防治:每畝施5%莖線靈顆粒劑l~1.5千克,撒在薯秧莖基部,然后覆土澆水。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