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weet potato black scurf 甘薯黑痣病我國甘薯產區均有發生。病薯易失水,逐漸干縮,影響質量和食用價值。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薯塊的表皮,病斑僅限于皮層,不深入組織內部。發病初期,病部初生淺褐色小斑點,后擴展成黑褐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斑。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灰黑色霉層。發病重的病部硬化,產生微細龜裂。 [病原]病原為薯毛鏈孢Monilochaetes infuscans Ell.et Halst.ex Harter。菌絲初無色,后變成黑色。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基部略膨大,長40~175μm,具隔膜。分生孢子單胞,近無色,圓形至長圓形,大小(12~20)μm×(4~7)μm。 [侵染](1)越冬。病菌主要在病薯塊上及薯藤上或土壤中越冬。(2)侵入。第二年,育苗時,引起幼苗發病,以后產生分生孢子,通過病薯、病苗、帶菌糞肥、雨水等傳播。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土溫較高有利于發病。夏秋兩季多雨易發病。(2)栽培因素。土質粘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發病重。[比較]甘薯黑痣病與黑斑病薯塊上都產生黑斑,區別在于黑痣病病斑不凹陷,僅陷于表皮。而黑斑病病斑凹陷,且深入薯肉,病斑下薯肉呈黑綠色。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苗處理。移栽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浸苗10分鐘,然后移栽。(2)農業防治:實行3年以上輪作,避免連作。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必要時采用高畦或起壟種植。雨后及時排水,減少土壤濕度。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