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異名甘薯褐龜甲、甘薯大龜甲 甘薯蠟龜甲,學名我國有2個亞種:甘薯蠟龜甲指名亞種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 quadrimaculata (Thunberg);甘薯蠟龜甲尼泊爾亞種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 nepalensis (Boheman)又稱為甘薯褐龜甲、甘薯大龜甲,屬鞘翅目,鐵甲科。為害甘薯等旋花科植物,甲指名亞種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浙江、江蘇;尼泊爾亞種分布于云南。 [為害癥狀]成、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邊食邊排糞便,蟲口多時滿田薯葉穿孔累累,影響生長 [發生規律]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蠟龜甲在廣東一年發生6代,在福建一年發生4~6代,世代重疊。(2)越冬及蟲源。以成蟲在雜草、土縫或越冬薯的莖蔓隱蔽處越冬。 [形態](1)成蟲:成蟲體長7.5~10mm,寬6.4~8.6mm,體近三角形前胸背板和兩鞘翅向外延伸部分為黃褐色半透明,有網狀紋其余部分暗褐色在兩鞘翅背面暗褐色里,有呈“干”字紋的黑色或黑褐色斑觸角11節,黃褐色,雌蟲末端3節為黑色,雄蟲末端5節為黑色甲指名亞種在駝頂的黑色斑僅處于前坡;尼泊爾亞種肩瘤黑斑經常消失;頂的黑色斑覆蓋于頂的全部;肩瘤黑斑經常存在(2)卵:卵長約1.5mm,寬0.5~0.7mm,橢圓形,兩端細小,褐色覆于黃褐色膠膜中,單生,也有2粒并列~起的(3)幼蟲:幼蟲末齡體長8~9mm,寬7.5~8mm,橢圓形,黑褐色體周緣有16對黃褐色棘刺、尾須1對前胸背板前方有1對凹陷不規則的半圓形眼斑各齡蛻皮殼黏留于尾須上成串和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糞疤,翻卷覆于體背上(4)蛹:蛹淡黃褐色,前胸背板扁平,周緣生有硬刺,腹節兩側擴展成板狀刺,蛻皮殼成串翻卷于蛹體背面 [習性]在廣東每年3月中旬、在福建5月上中旬田間成蟲陸續出現,9月上中旬成蟲盛發高溫干旱季節此蟲發生為害猖獗幼蟲移動性小,發生為害嚴重時,滿田薯葉孔洞累累,影響甘薯生長 [防治]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甘薯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和田邊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蟲源。(2)藥劑防治:成蟲盛發時,于黃昏開始噴灑90%晶體敵百蟲12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 1 500倍液,或50%殺螟硫磷乳油 900倍液,用量1 125L/hm2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