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otton anthracnose 棉花炭疽病在苗期發病,引起苗枯,苗期發病率26%~70%,嚴重時可達90%以上。成株期發病,造成棉花爛鈴的主要病害,嚴重年份病鈴率達20%以上。棉區普遍發生,發病的多少受當年的氣候及栽培條件的影響很大。 [為害癥狀]棉花各生育期均可發病,以苗期和鈴期受害最重。(1)苗期。苗期發病發芽后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爛種,不能出土而死亡。幼苗出土后,莖基部出現紅褐色至紫褐色條斑,后擴大變褐,略凹陷,嚴重時失水縱裂,幼苗倒伏死亡。潮濕時病斑上產生橘紅色粘質物,即分生孢子。子葉發病,多在葉緣生半圓形褐色病斑,邊緣紅褐色,后干燥脫落使子葉邊緣殘缺不全。(2)成株期。成株期主要為害棉鈴,葉及莖部很少發病。葉片發病病斑呈不整圓形,易干枯開裂。莖部被害,病斑呈紅褐色至暗黑色,圓或長形,中央凹陷,表皮常破裂露出木質部,病株遇風易折斷。棉鈴發病,初生紫紅色小點,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近圓形褐色病斑,稍凹陷。潮濕時,在病斑中央產生橘紅色略帶輪紋和粘結的分生孢子團。病斑可相互連接,擴大到全鈴。鈴內未成熟的纖維部分或全部腐爛,成為暗黃色的僵瓣。 [病原]病原為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Southw.,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為棉小叢殼Glomerella gossypii (Southw.) Edgerton,屬子囊菌亞門,在自然情況下很少見。(1)形態:①分生孢子盤。有暗褐色剛毛,剛毛具2~5個隔膜。②分生孢子梗短,排列成淺盆狀。③分生孢子長橢圓或短棍棒形,單胞,無色,大小(9~26)μm×(3.5~7)μm,多數聚生,呈粉紅色。(2)特性: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5~30℃,在37℃以上,或11℃以下,孢子不能發芽。適合發病土溫為24~28℃,相對濕度85%以上。病菌在微堿性條件下,發育較好,pH5.8以下,停止生長。 [侵染](1)病原越冬: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絨上越冬,少部分以菌絲體潛伏于種內越冬,也有部分病菌在田間枯葉及爛鈴殘體上越冬。種子帶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棉子帶菌率在30%左右,嚴重的在60%以上,甚至達100%。(2)傳播:種子萌發時,病菌即開始侵染為害。由于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發后,可形成具有長期潛伏特性的附著胞。棉花鈴期這些潛伏的病菌,遇適宜條件,就能侵染和為害棉鈴。病部可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昆蟲及灌概水等傳播。此外,帶菌棉籽還能通過軋花機將病菌傳染到無病棉籽上。(3)發生時期:在棉苗出土后15天內是死苗高峰期;鈴期多發生在接近吐絮的成熟棉鈴上,以40~60天的棉鈴為主,在生長老健和早衰的棉株上發病較多。 [發生規律](1)環境因素:此病的發生受氣象因子的影響很大,尤其溫度與濕度是決定病害流行與否的重要因素。苗期低溫多雨、鈴期高溫多雨,此病就容易流行。(2)栽培因素:播種過早或過深、管理粗放、田間通風透光差或連作多年等,都可加重炭疽病的發生。連作地、土壤濕度大的地塊,發病重。棉鈴傷口多,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選用無病種子或徹底進行種子消毒是防治苗期炭疽病的關鍵。(1)藥劑防治。水溫保持在55~60℃浸泡種子30分鐘,可殺死種子攜帶的大部分病菌,撈出晾干后即可播種。用種子重量0.5%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0.5%的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或0.5%的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1)農業防治:選用質量好的無病種子或種衣劑播種。加強田間管理,促使棉苗早發、壯苗,減少苗期發病。加強肥水管理,防止棉株鈴期早衰和生長過旺。加強田間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使之不利于病菌侵染。及時防治棉鈴害蟲。搞好田園清潔,收獲后清潔田園,深翻覆土。實行水旱輪作也可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2)物理防治。(3)化學防治:在苗期及鈴期,于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于噴霧,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 500~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800~1 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