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otton fhytophthora blight異名棉苗疫病、棉鈴疫病 棉花疫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和鈴期尤為突出,可引起大量死苗和爛鈴,嚴重影響棉花生產。 [為害癥狀](1)苗期。苗期發病,根部及莖基部初呈紅褐色條紋狀,后病斑繞莖一周,根及莖基部壞死,引起幼苗枯死。子葉及幼嫩真葉受害,病斑多從葉緣開始發生,初呈暗綠色水漬狀小斑,后逐漸擴大成墨綠色不規則水漬狀病斑。在低溫高濕條件下迅速擴展,可延及頂芽及幼嫩心葉,變黑枯死;在天晴干燥時,葉部病斑呈失水褪綠狀,中央灰褐色,最后成不規則形枯斑。葉部發病,子葉易脫落。(2)鈴期。鈴期發病,在棉株中、下部果枝的棉鈴上發生,多雨天氣也能高達上部果枝的棉鈴。病害多從棉鈴苞葉下的果面、鈴縫及鈴尖等部位開始發生。初生淡褐、淡青至青黑色水浸狀病斑,病斑不軟腐,濕度大時病害擴展很快,整個棉鈴變為有光亮的青綠至黑褐色病鈴。多雨潮濕時,棉鈴表面可見一層稀薄白色霜霉狀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發生疫病的棉鈴很快會誘發其他鈴病,使病鈴表面成為紅、黃、灰、黑等不同顏色,掩蓋了疫病的癥狀。尚未發育成熟的青鈴發病,易腐爛或脫落,有的成為僵鈴。疫病發生晚者雖鈴殼變黑,但內部籽棉潔白,及時采摘剝曬或天氣轉晴仍能自然吐絮。 [病原]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Sawada.,屬鞭毛菌亞門。(1)形態。菌絲無色,老熟菌絲有分隔,直徑3.05~4.75μm。孢子囊卵圓形或檸檬形,初無色,后黃褐色。游動孢子球形,直徑約9.3μm。藏卵器淡黃色,成熟后為黃褐色,球形。雄器附于藏卵器底部,基生。卵孢子球形,滿器或偏于一側。厚垣孢子淡黃至黃褐色,球形,薄壁。(2)特性。該病菌存在著致病力分化現象。 (3)寄主:棉花、苧麻、構樹、柑桔、楓楊、松樹和桉樹等。 [侵染](1)菌源。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單獨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作為病害的初侵染來源。病菌在鈴殼中可存活3年以上,且有較強耐水能力。(2)傳播。當環境條件適合發病時,孢子囊釋放出游動孢子,隨土面的雨水、水流迅速蔓延傳播,從傷口、氣孔或寄主表皮直接侵入。隨著氣溫上升,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夏,至結鈴期又產生孢子囊釋放出游動孢子,隨風雨飛濺到棉鈴上進行侵染。田間可進行多次再侵染。 [發生規律](1)環境因素。多雨年份棉花疫病即發生嚴重。在溫度15~30℃,相對濕度30%~100%條件下都能發病,最適溫度為24~27℃,但多雨高濕是發病的關鍵因素。鈴期多雨,發病重。(2)栽培因素: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棉田潮濕郁閉,棉株傷口多,果枝節位低,后期偏施氮肥,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清潔田園,實行輪作,以減少初始菌源量。②深溝高畦加強排水,土面撒施草木灰等,以減濕防寒,培育壯苗。③加強棉田栽培管理,增強棉田通風、透光能力,降低田間土壤表層濕度,及時去掉空枝、抹贅芽,打老葉;雨后及時開溝排水,中耕松土,合理密植,④及時清除病苗和病鈴,帶出田間妥善處理。⑤減少農事操作對棉苗、棉鈴造成的損傷,及時治蟲防病,減少病菌從傷口侵入的機會。(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400~5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 可濕性粉250~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或鈴期噴1∶1∶200倍式波爾多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