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otton boll graymold 棉鈴灰霉病在害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的棉花后期棉鈴上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病鈴表面密生灰色絨毛狀霉層,嚴重時造成棉鈴干腐,多發生在遭受棉花疫病、炭疽病侵染果的棉鈴上。 [病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屬半知菌亞門。 (1)形態:①分生孢子梗深褐色,細長,數根叢生,大小(960~1 200)μm×(16~22)μm。②分子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12~18)μm×(9~13)μm,聚集成堆時呈灰色。(2)特性:病原為弱寄生菌,腐生性強,可在有機質上腐生。病菌發育適溫為20~23℃,最高31℃,最低2℃。 (3)寄主。棉花、小麥、洋麻、甘薯、向日葵、煙、白菜、辣椒、萵苣、茄子、蠶豆、桃、杏、柿、草莓、桑等多種植物。 [侵染](1)菌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2)傳播。條件適宜時菌核開始萌發,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脫落,借氣流、雨水或露珠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侵染。分生孢子萌發時產生芽管,從寄主傷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組織上侵入,之后在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發生規律]該病發生在濕度大,氣溫較涼爽的時期。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或棉田小氣候的相對濕度高于90%,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合理密植,及時整枝打杈,去老葉,以創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合理灌溉,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搞好清溝排漬,降低棉田濕度。及時清除棉田枯枝、爛葉、爛鈴等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耕埋入土內,減少病菌數量。(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4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 500~2 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 1 500~2 000倍液,或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