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Wheat bulb-worm異名麥地種蠅、瘦腹種蠅、冬作種蠅 麥稈蠅,學名Hylemyia coarctata (Fallen),異名〗Delia coarctat (Fallen)。又稱為麥地種蠅、瘦腹種蠅、冬作種蠅。屬雙翅目,花蠅科。為害小麥、大麥、青稞、燕麥、堿草、白茅草等。北起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北、東向靠近邊境線,南至貴州、云南、西達新疆西陲,青海的海南和四川的甘孜、阿壩自治州,也有發生。新疆、內蒙古、寧夏、河北、山西、陜西北部、甘肅以及青海東部農業區,為害均較嚴重。國外分布于日本及中亞地區與歐洲、北美洲。 [為害癥狀]幼蟲為害麥莖基部,造成心葉青枯,后黃枯死亡,致田間出現缺苗斷壟或造成毀種。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內蒙古等春麥區一年發生2代,冬麥區一年發生3~4代。(2)越冬及蟲源:幼蟲老熟后在為害處、寄主根莖部或土縫中或雜草上越冬。(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產卵和幼蟲孵化需較高濕度。②栽培因素。小麥莖稈柔軟、葉片較寬或毛少的品種,產卵率高,為害重。[預測預報]冬麥區在3月中下旬,春麥區在5月中旬開始查蟲,每隔2~3天于10時前后在麥苗頂端掃網200次,當200網有蟲2~3頭時,約在15天后即為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是第1次藥劑防治適期。冬麥區平均百網有蟲25頭,即需防治。 [形態](1)成蟲:雄成蟲體長5~6mm,暗灰色。頭銀灰色,額窄,額條黑色。復眼暗褐色,在單眼三角區的前方,間距窄,幾乎相接。觸角黑色。胸部灰色。腹部上下扁平,狹長細瘦,較胸部色深。翅淺黃色,具細黃褐色脈紋,平衡棒黃色。足黑色。雌蟲體長5~6.5mm,灰黃色。額寬與眼寬相等或較寬,復眼間距較寬,約為頭的1/3,胸、腹部灰色,腹部較雄蟲粗大。(2)卵:卵長橢圓形,長1~1.2mm,腹面略凹,背面凸起,~端尖削,另~端較平,初乳白色,后變淺黃白色,具細小縱紋。(3)幼蟲:幼蟲體長6~6.5mm,蛆狀,乳白色,老熟時略帶黃色,頭極小,口鉤黑色,尾部如截斷狀,具7對肉質突起,第1對在第2對稍上方,第6對分叉。(4)蛹:圍蛹紡錘形,長5~6mm,寬約1.5~2mm。初為淡黃色,后變黃褐色,兩端稍帶黑色,羽化前黑褐色,稍扁平,后端圓形有突起。 [習性]成蟲有趨光性、趨化性。 [防治](1)農業防治。①因地制宜選用適合當地的耐蟲或早熟品種。②加強栽培管理,做到適期早播、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促進小麥生長整齊。加快小麥前期生長發育是控制該蟲的根本措施。(2)藥劑防治。①用50%辛硫磷乳油 1.5kg,對水2.5kg,混勻后噴拌在20kg干土上,制成毒土,撒施。②成蟲發生期也可噴灑36%克螨蠅乳油 1 000~1 5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 1 000倍液,噴對好的藥液1 125L/hm2。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