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Barley stripe disease異名大麥條斑病 大麥條紋病是我國大麥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大麥種植區均有發生,以長江流域發生較為普遍,江蘇、浙江、四川、湖北等省受害較重,發病嚴重時田間植株死亡率達20%~30%。 [為害癥狀]植株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1)苗期。1~2片幼葉即可發病,但4~5片葉以后發生較多。初生淺黃色斑點或短小的條紋,后隨葉片生長,病斑逐漸擴展。幼苗出土后,在第一個葉片上即可表現癥狀,最初有散生的淡黃色小點,或沿脈產生淡黃色條點,后發展為條紋。(2)成株。拔節后癥狀明顯,條紋褐色、赤褐色,其邊緣有些黃色暈圈。有些條紋很細,多條,愈合或不愈合,有些條紋很寬,1個條紋可占葉面積的3/4。條紋病的顏色和寬度常因品種而異,后期條紋變灰褐色,其上產生分生孢子,病葉撕裂或小撕裂。葉鞘和莖稈上發生的條紋較小,分生孢子產生的數量也少。一般1個葉片顯癥后,此后的新生葉片也依次發病,病株分蘗通常全部發病。分蘗發病嚴重的,很早即枯死。穗部受害,全部或部分小穗發病,病部灰白色,病健交界處有褐色紋,病穗多不結實或籽粒瘦小。 [病原]病原為Drechslera graminea ( Rab.&Schlecht.) Shoem.,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為麥類核菌Pyrenophora graminea (Rabenh.) Ito et Kurib.,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梗灰色至褐色,大小(90~180)μm×(7.5~12)μm,?;颗虼?,頂生或側生1~4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直或略彎,基部較上端略寬,大小(50~125)μm×(14~22.5)μm,具1~7個隔膜。(2)特性。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5℃,最高溫度33~34℃,最低溫度3~5℃。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5℃。 [侵染](1)越冬。病菌以休眠菌絲潛伏在種子里越冬,可存活2年以上。(2)侵入。帶菌種子發芽后,休眠菌絲開始長出芽管侵入幼芽,后隨植株生長進入幼葉,葉片內的菌絲沿葉脈蔓延,形成長條狀病斑,最后達到穗部。大麥揚花期,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從花器雌蕊上萌發侵入,沿著柱頭蔓延到內穎與種子之間,也有進入種皮的。一部分菌絲侵入子房,最后菌絲胞膜加厚,呈休眠狀態,潛伏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大麥抽穗揚花期,如多雨、濕度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產生、傳播、萌發和侵入,使種子帶菌率高,第二年便發病嚴重。大麥生長前期氣溫低、濕度大,發病重。(2)栽培因素:冬麥區播種過遲,春麥區播種過早,土溫較低,不利于麥苗迅速出土,有利于病菌侵染,發病嚴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把好種子關是防治本病的關鍵。(1)種子處理:播種前先將種子在冷水中浸4~5小時,然后在52℃溫水中浸5分鐘,浸種后立即把麥種取出,攤開,冷卻,晾干后播種。也可用1%生石灰水浸種,氣溫在35℃時浸種1天,25℃時浸種2天,20℃浸種3天,15℃時浸種6天,石灰水表面的薄膜切勿弄破,浸好以后攤開曬干后播種或貯藏待用。此外,還可選用25%施??巳橛? 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或2%烯唑醇可濕性粉劑7 00倍液,浸種12~24小時;也可用種子重量0.5%的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建立大麥無病留種田,繁育無病種子。播種前曬種1~2天,可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早出苗,減輕發病。適時和適當淺播,盡量在土溫15℃以上播種。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土溫,促進麥苗早發。注意氮、磷、鉀配合使用,避免過多磷肥、適當增加氮肥,以促進生長。(3)藥劑防治:在抽穗前后,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