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Mythimna separta異名剃枝蟲、栗夜盜蟲、天馬、五彩蟲、麥蠶 黏蟲,學名 Mythimna separta (Walker),異名Leucania separataWalker。又稱為剃枝蟲、栗夜盜蟲、天馬、五彩蟲、麥蠶。屬鱗翅目,夜蛾科。為害食性雜,可為害16科104種以上的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主要為害麥類、水稻、甘蔗、玉米、高粱等禾谷類糧食作物。野生寄主有蘆葦、谷莠子、稗草、堿草、茅草等禾本科雜草。大發生時也為害豆類、白菜、甜菜、青麻、棉花等。間歇性猖獗的雜食性害蟲,常間歇成災。大發生時,可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 [為害癥狀]初孵幼蟲有群集性,1、2齡幼蟲多在麥株基部葉背或分蘗葉背光處為害,3齡后食量大增,5~6齡進入暴食階段,食光葉片或把穗頭咬斷,其食量占整個幼蟲期90%左右。 [發生規律](1)世代。一年發生世代數全國各地不~,東北、內蒙古一年發生2~3代,華北中南部3~4代,江蘇淮河流域4~5代,長江流域5~6代,華南6~8代。海拔1 000m左右高原1年發生3代,海拔2 000m左右高原則發生2代,各省(區)由于地勢不同,世代數亦有一些變化。(2)越冬及蟲源。黏蟲屬遷飛性害蟲,其越冬分界線在北緯33°~帶,在33°以北地區任何蟲態均不能越冬。在江西、浙江~帶,以幼蟲和蛹在稻樁、田埂雜草、綠肥田、麥田表土下等處越冬。在廣東、福建南部終年繁殖,無越冬現象。北方春季出現的在大量成蟲系由南方遷飛所至。(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氣候因素對黏蟲的發生量和發生期影響很大,其中溫度和濕度關系尤為密切。春夏向北遷飛擴散時,主要受氣流冷暖交鋒的影響而造成黏蟲的為害程度不同。總的來說,黏蟲不耐0℃以下的低溫和35℃以上的高溫,各蟲態適宜的溫度在10~25℃之間,相對濕度在85%以上。黏蟲是~種喜好潮濕而怕高溫和干旱的害蟲,高溫低濕不利于成蟲產卵、發育。但雨水多,濕度過大,也可控制黏蟲發生。②栽培因素。凡密植、多雨、灌溉條件好、生長茂盛的水稻、小麥、谷子,或荒草多、大的玉米、高粱地,黏蟲發生量就多。小麥、玉米套種,有利于黏蟲的轉移為害,黏蟲發生較重。[預測預報]黏蟲是間歇性猖獗的害蟲,發生時還有“暴發性”的特點,因此做好預測預報,掌握黏蟲田間動態是主動消滅黏蟲為害的重要措施。可通過調查成蟲、卵、幼蟲來預測當年的發生程度。 [形態](1)成蟲。成蟲體色呈淡黃色或淡灰褐色,體長17~20mm,翅展35~45mm,前翅中央近前緣有2個淡黃色圓斑,外側圓斑較大,其下方有1個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1個小黑點。由翅尖向斜后方由1條暗色條紋。雄蛾較小,體色較深,其尾端經擠壓后,可伸出1對鰓蓋形的抱握器,抱握器頂端具1長刺,這~特征是別于其他近似種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產卵器。(2)卵。卵很小,初產時乳白色,表面有網狀脊紋,孵化前呈黃褐色至黑褐色。卵粒單層排列成行,但不整齊,常夾于葉鞘縫內,或枯葉卷內,在水稻和谷子葉片尖端上產卵時常卷成卵棒。(3)幼蟲。幼蟲體長可達38mm,體色多變,發生量少時體色較淺,大發生時體色濃黑。頭部中央沿蛻裂線有一個“八”字形黑褐色紋。幼蟲體表有許多縱行條紋,背中線白色,邊緣有細黑線,背中線兩側有2條紅褐色縱條紋,近背面較寬,兩縱線間均有灰白色縱行細紋。腹面污黃色,腹足外側具有黑褐色斑。(4)蛹。紅褐色,體長19~23mm,腹部第5、6、7節背面近前緣處有橫列的馬蹄形刻點,中央刻點大而密,兩側漸稀,尾端具有1粗大的刺,刺的兩旁各生有短而彎的細刺兩對,雄蛹生殖孔在腹部第9節,雌蛹生殖孔位于第8節。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夜間有兩次明顯的活動高峰,第1次在傍晚8~9時左右,另~次則在黎明前。成蟲羽化后必須取食花蜜補充營養,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才能正常發育產卵。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桃、李、杏、蘋果、刺槐、油菜、大蔥、苜蓿等。成蟲飛翔力強,有遷飛的習性,對黑光燈和糖、醋、酒液有很強的趨性。成蟲的繁殖力很強,每頭雌蛾能產卵1 000~2 000余粒,最多可達3 000粒。產卵部位趨向于黃枯葉片。產卵時分泌黏液,使葉片卷成條狀,常將卵黏包住,以致不易看見。每個卵塊一般20~40粒,成條狀或重疊,多者達200~300粒。在小麥上則多產于枯葉尖或蒼葉等部位。(2)幼蟲。幼蟲孵化后一般棲息在隱蔽部位,常躲在植株心葉、穗碼和裂開的葉鞘等部位,有時也躲在中、下部莖葉叢間。幼蟲一般在夜間出來取食,但陰天或大發生進入高齡時,白天也能大量取食。1~2齡食量很小,啃食葉肉,在葉部形成半透明的小斑點。3、4齡后,從葉緣蠶食,咬成缺刻。5~6齡幼蟲進入暴食期,大量蠶食葉片。在田間,同齡幼蟲的體長變異較大,不易掌握。初孵幼蟲腹足未全發育,所以行走如尺蠖,4齡以后則呈蠕動爬行。幼蟲還有假死性,1~2齡幼蟲受驚后常吐絲下垂,懸在半空中,隨風飄散,3齡以后受驚則立即落地,身體蜷曲成環狀不動。片刻后再爬到植株或松土中。幼蟲有潛土習性,4齡以后幼蟲常潛伏在作物根旁的松土里或土塊下,深度大約1~2cm。 [防治](1)農業防治:①冬季和早春結合積肥,徹底鏟除田埂、田邊、溝邊、塘邊、地邊的雜草,消滅部分在雜草中越冬的黏蟲,減少蟲源。②合理布局,實行同品種、同生產期的水稻連片栽種,避免不同品種的“插花”栽培。③合理用肥,施足基肥,及時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貪青遲熟。④科學管水,淺水勤灌,避免深水漫灌,長期積水,適時曬田,可起到抑制黏蟲為害、增加產量的作用。(2)生物防治:根據黏蟲幼蟲具有驚落假死性,在稻田中飼養鴨子可有效地控制黏蟲的發生為害。(3)物理防治:①采用多佳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誘殺成蟲。②根據成蟲產卵喜產于枯黃老葉的特性,在田間每hm2設置150把草把,草把可稍大,適當高出作物,5天左右換草把1次,并集中燒毀,即可滅殺蟲卵。(4)藥劑防治:①根據黏蟲成蟲具有嗜食花蜜、糖類及甜酸氣味的發酵水漿等特性,采用毒液誘殺成蟲,其藥液配比為糖∶酒∶醋∶水=1∶1∶3∶10,加總量10%的殺蟲丹,可以作盆誘或把毒液噴在草把上誘集成蟲。②用20%速斃50ml或600~1 000倍液或24%百蟲光40~60ml,對水40~60kg,進行均勻噴霧,最后~次用藥在收割水稻前10天進行。③或用25%本能1 500倍液,或40%九條蟲1 500~2 000倍液,或20%凱殺1200~1600倍液,或25%殺蟲雙200~25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 000~1 500倍液,或33%水滅氯乳油 1200倍液,或25%快殺靈乳油 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20%除蟲脲1 2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 500倍液,或40%滅蟲清乳油 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 000倍液,或20%抑食肼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0.3%苦參堿AS 1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 1 000倍液,或25%殺蟲雙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4 000倍液均勻噴霧,收割水稻前15天停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