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rn Brown Spot 玉米褐斑病原是玉米生產上的次要病害,雖然各地均有發生,但損失不大。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玉米產區普遍發生,造成大面積流行,危害十分嚴重,其中,在華北地區和黃淮流域的河南、河北、北京、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危害更重,已經成為玉米生產上的主要病害。 [為害癥狀]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田間癥狀有整株黃點型和局部褐斑型2種。(1)整株黃點型。一般是整株葉片發病,葉片上出現密集及大小分布較均勻的小黃點,使葉片和植株呈現失綠發黃,密集的小黃點老熟后變成褐色的孢子堆,內有休眠孢子。孢子堆不破裂。(2)局部褐斑型。主要發生在葉鞘、葉主脈上。病斑淺褐色,葉肉組織變為紅黃色。主脈發病,病斑紅褐色,發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病原]病原為玉蜀黍節壺菌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屬鞭毛菌亞門。休眠孢子橢圓形,大小(22~45)μm×(18~30)μm,一端扁平有蓋,萌發時蓋開啟,內生具乳頭狀突起無蓋的排孢,釋放出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大小(5~7)μm×(3~4)μm,具單尾鞭毛。孢子囊長橢圓形至長卵圓形,薄壁。 [侵染](1)越冬。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2)侵入。第2 年病菌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適條件萌發產生大量的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在葉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動,并形成侵染絲,侵害玉米葉片和葉鞘。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高溫高濕、陰雨日較多的天氣條件,有利于病害發生。(2)栽培因素。一般連作地塊和低洼潮濕地塊發病較重,土壤瘠薄和缺肥地塊較肥沃地塊病害發生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5%的34%衛福膠懸劑拌種。(2)農業防治:實行3年以上輪作。推廣旱播與配方施肥技術。合理密植,施足底肥,適當追肥。始見病葉時及時摘除,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及時深翻。(3)藥劑防治:玉米4~5葉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3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800倍液,或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