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Corn crazy異名玉米指疫霉病 玉米瘋頂病又稱為玉米指疫霉病。具有毀滅性的一種玉米的重要病害。發病后雌雄穗變異、畸形、徒長,果穗不結實等癥狀,田間病株率相當于產量損失率,因此對玉米生產影響極大。輕病田病株率為3%~10%,重病田達60%以上。寧夏、甘肅、新疆、四川、河北、北京、江蘇、山西、山東、臺灣等局部地區發生。 [為害癥狀]土壤傳播的系統侵染性病害,病菌侵染胚芽導致系統發病。瘋頂病癥狀類型繁多,這與病菌侵染時間及在植株上定殖程度有關,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不同田塊的主要癥狀也不盡相同。(1) 苗期。苗期癥狀不明顯,抽雄后癥狀明顯。表現植株矮縮,節間縮短,葉片濃綠、變厚;分蘗增多,一般3~5個,多者達10個;葉色淺綠,心葉黃化,上部葉片扭曲、皺縮或卷成筒狀,心葉不展,重者枯死,造成田間缺苗斷壟。 (2) 成株期。抽雄后表現雄穗葉化,局部雄穗異常增生,畸形生長,小花轉變為變態小葉;小葉葉柄較長,簇生,使雄穗呈頭狀;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團狀繡球,不能產生正常雄花;雌穗(果穗)受侵染后,粗長,不抽花絲,苞葉尖端變態為小葉并呈45度角叢生;嚴重時,雌穗內部全為苞葉;穗軸呈多莖節狀伸長,不結實;發病較輕的雌穗可產生少量秕瘦的種子;植株不抽雄,上部葉呈對生,有的心葉緊卷,嚴重扭曲成不規則團狀或牛尾巴狀;病株瘋長,頭重腳輕,易倒伏、折斷。雌雄穗癥狀同株發生的病株,在田間較常見,這是玉米瘋頂病的典型癥狀。部分病株表現為雌穗感病雄穗正常或雄穗感病雌穗正常。[侵染]玉米瘋頂病是土壤傳播、系統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田間病株雜草也是該病的初侵染來源之一,病株種子帶菌,可以遠距離傳播病原,成為新病區的初侵染源。玉米播種后,在飽和濕度的土壤中,卵孢子萌發產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游動孢子萌發侵入寄主,玉米芽期是適宜的侵染時期,病原菌通過玉米幼芽鞘侵入導致發病。因此保護幼芽期是防治的關鍵。 [病原]病原為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 Thirum.,Shaw & Naras.。屬鞭毛菌亞門。(1)形態。①菌絲體在禾本科植物寄主細胞間隙生長,產生大小(3.5~4)μm×3.5μm的吸器進入寄主細胞內,但一般不易見到。玉米拔節前,在病葉組織中可見無隔菌絲體,分布在維管束兩側,玉米抽雄后,病組織中很少見到菌絲體。②孢子囊梗短,單生,少數有分枝,長4.8~30μm,從寄主氣孔伸出,頂端著生孢子囊。③孢子囊橢圓形、倒卵形、洋梨形、檸檬形,有紫褐色或淡黃色乳突,大量形成時在寄主表面形成霜狀霉層。田間很少產生孢囊梗和孢子囊,但將玉米病葉漂浮或部分浸在水中可誘發產生孢子囊。④游動孢子無色,半球呈腎形,雙鞭毛。藏卵器和卵孢子位于寄主維管束及葉肉組織中,外有數個無色細胞包圍,不易散出。⑤藏卵器球形或橢圓形,壁表面不太光滑,淡黃褐色至茶褐色,大小(27~83)μm×(27~75)μm,壁厚3~5μm。⑥卵孢子淡黃色至淡褐色,球形、橢圓形,壁平滑,幾乎充滿藏卵器,直徑39.8~52.9μm,平均51.2μm,壁厚約7.2μm,在病葉組織中(多集中在葉脈兩側)大量形成,萌發產生孢子囊。雄器側生,淡黃至黃色,1~3個,(17.5~66.5)μm×(5~29μm。 (2)特性。在葉面上形成孢子適溫為24~28℃,孢子發芽適溫12~16℃。 [發生規律]一種系統侵染的土壤傳播病害。病害的發生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濕度是病害發生的重要因素。玉米苗期淹水是瘋頂病發生的必要條件。當田間有病原菌存在時,播種后至3~4葉期,雨水過多或因灌溉而造成田間積水達一定時間則會誘使該病害嚴重發生。地勢低洼,土壤濕度大或積水田發病都較嚴重;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濕度較低的田塊,一般發病較輕。溫度是該病害發生的另外1個重要因素,低溫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種子抗病品種,可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②實行大面積輪作,減少病原積累。③病區在玉米3葉期以后澆水,有利于控制病害。④地勢低洼地防止大水漫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能減輕發病。⑤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銷毀,可減輕此病為害。(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9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 4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