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orn smut異名玉米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是我國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發生普遍,暴發年份能造成50%以上的減產,甚至絕收。 [為害癥狀]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葉片、莖稈、雄穗、雌穗以及氣生根等都可以被侵染,形成大小形狀不同的瘤狀物。瘤狀物是因病菌代謝產物的刺激而腫大形成的菌癭,它外面包有由寄主表皮組織所形成的薄膜,初為白色或淺紫色,逐漸變成灰色,后期變成灰黑色。菌癭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 [病原]病原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 (DC.)Corda,屬擔子菌亞門。(1)形態。冬孢子黃褐色,球形或卵形,直徑8~12μm,表面具明顯細刺。冬孢子萌發時產生先菌絲,先菌絲側生4個擔孢子。擔孢子梭形,無色,萌發產生侵染絲。芽殖產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發產生侵染絲。(2)特性。冬孢子在10~40℃范圍內均可以萌發,最低溫度為5~10℃,最高溫度為35~38℃,最適溫度為25~30℃。在自然光照射的條件下萌發較好。在自然條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長期存活,但集結成塊的冬孢子無論在地表或土內存活期都很長。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0~26℃,最高為40℃,侵入最適溫度為26~35℃。 [侵染](1)越冬。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體上越冬。種子表面帶菌對該病的遠距離傳播有一定作用。(2)侵入。春季,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隨氣流傳播,侵染植株。菌癭破裂后,散出的冬孢子可通過氣流或其他媒介,進行多次重復侵染。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耐旱品種,以及果穗苞葉長的品種較抗病。甜玉米較感病,馬齒型玉米較抗病。早熟種較晚熟種發病略輕。(2)氣候因素。高溫高濕利于后垣孢子萌發。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霧、多露的天氣,發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濕交替,容易發病。(3)栽培因素。連作地或高肥密植地,發病重。植株傷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容易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5%~0.7%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種子重量0.4%的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不偏施氮肥,不施用含有病菌或未經充分腐熟的農家糞肥。及時防治害蟲,減少耕作機械損傷。結合苗期田間管理,拔除病株,帶出田外集中處理。加強水肥管理,玉米抽雄前后防止玉米受旱。拔節期至成熟期,將病瘤在成熟破裂前切除,并深埋。結合玉米收獲剔除病株及病殘體,玉米秸稈不要堆放在田間地頭。重病區應實行2~3年的輪作。(3)藥劑防治:在玉米即將抽穗時,用1%的波爾多液噴霧。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